分類
八字學理 名人八字解析

馬斯克為什麼敢嗆川普?八字揭露他不畏權威的天命關鍵

目錄

馬斯克與川普決裂事件回顧:政治對立還是私人恩怨?

2025年6月,美國政壇與科技圈爆出震撼彈:馬斯克公開在社群平台X上批評川普推動的「大而美法案」,不僅形容這項法案「令人作嘔」,甚至直指川普「忘恩負義」,揚言應該彈劾他。川普也不甘示弱,反擊馬斯克患有「川普精神錯亂症候群」,並威脅取消所有政府對特斯拉與SpaceX的補助。

兩人過去並非毫無交情。川普在任總統時期曾倚重馬斯克作為創新產業代表,而馬斯克亦在2020年疫情政策中力挺共和黨「不封城」的立場。如今情勢逆轉,不禁讓人疑惑:

👉 為什麼馬斯克要選在這個時間點與川普撕破臉?
👉 他明知道川普左右電動車的補貼,SpaceX的補助,卻毫不留情,難道他不怕川普報復?

這場風波,看似一時情緒,其實背後可能早有命運的脈絡。接下來,我們將從馬斯克的八字命盤出發,揭開這場世紀衝突的「天時」、「人和」與「命格線索」。

 

馬斯克八字如上

從馬斯克的八字看時機:這年他剛好在什麼大運?

馬斯克是甲木日主,生於午月,格局明顯為甲木傷官格。甲木日主如參天之樹,挺拔獨立,有遠見、有擔當,不容易改變自己的目標或理想。而傷官本就會因極度聰明,而挑戰官星、挑戰秩序之象,這也解釋了馬斯克長年不按牌理出牌、卻又帶領產業顛覆舊有格局的性格基調。

目前他正行己丑大運(2018–2027)。天干己土為正財,地支「丑」也為正財,代表十年的正財大運,但是流年走劫財食神,劫財會剋正財,所以上半年馬斯克會嚴重破財,為川普付出不取分文。

川普的八字如上

八字中的「不服從格局」:他天生就不是川普這種人能壓住的

若只看馬斯克過去一連串「驚世之舉」:買下推特(X)重塑言論秩序、與拜登政府公開唱反調、讓特斯拉不打廣告卻賣翻全球……會以為這是狂人之舉;但若細讀他的八字,就會發現:這些都寫在他的命格裡了。

馬斯克是川普的靈魂剋星,馬斯克為甲木日主,而川普為己土日主,在五行中木剋土,所以馬斯克是不怕川普的,不過這個克並非正剋,而是偏剋,也就是說馬斯克對川普的批評是帶有私人感情的,並非毫不留情,但是川普似乎未感受到馬斯克仍顧念彼此的情分,一受到批評就偏印發作,以為馬斯克背叛他,口不擇言的回擊汙衊他是為了爭取電動車補貼的商業利益而攻擊他,其實馬斯克是反對所有補貼而不是只針對電動車補貼。

為什麼馬斯克與川普的紛爭恰好在2025年6月這個月份引爆?

6月5日是,壬午月 乙巳日,對馬斯克來說,這個月份是偏印傷官月,對川普來說是正財偏印月,在八字中偏印跟傷官都是凶星,兩者結合代表的是負面情緒與反抗權威的結合,我們可以看到馬斯克其實對川普早有微詞,但在這個壬午月,偏印與傷官的磁場能量下,終於忍不住大爆發,對川普的大而美法案大加批評。

對川普來說,壬午月是正財偏印的能量,是保守跟負面情緒的結合,也加強了川普本身偏印格的負向思考,更認為馬斯克接近他是為了控制他來獲取個人利益,所以川普要做的就是把馬斯克汙名化。

誰適合來當川普跟馬斯克的和事佬?

在撰文的當下,據稱在幕僚的建議下,川普要電話跟馬斯克溝通,希望雙方都可以坐下來談談。若以五行生剋的概念來看,馬斯克的日主是甲木,川普的日主是己土,若有火日主者,便可以調和雙方的關係,因為木會生火,而火會生土,便會產生順生的關係。而川普與馬斯克有共同的好友是火日主的人嗎?

人選也許就在川普身邊, 梅拉尼婭·川普(Melania Trump),川普的第三任妻子,現任美國第一夫人。1970 年 4 月 26 日出生,剛好就是丙火食神格,個性溫婉、重和諧、講情分。根據報導,梅拉尼婭對馬斯克持正面看法,曾在私人場合表達對他的欣賞。如果她願意出面來調解,那就是最好的人選了。

決裂之下的命運推手

馬斯克與川普的衝突,不只是兩位億萬富豪的個人情緒碰撞,更是命運流年與人格格局交錯所導致的權力衝突。

這場「八字中的戰爭」,提醒我們:再強大的人,也無法脫離天時地利與性格本質的牽引。當命運的齒輪開始啟動,一句話、一個月、一個大運,就足以點燃一場世紀對決。

分類
心理諮商

當你覺得自己「別無選擇」時,往往就是最該停下來思考的時候

目錄

受刑人阿鵬最近因為一起衝突事件,被施以戒具,暫時無法參加課程。他心中感到懊悔,更多的是無力。他說:「我真的忍了,我有閃開,對方還是不放過我。我當下覺得沒得選,只能動手。」

事件的起因,是阿鵬看到室友東西沒收好,主動幫忙整理並提醒對方。沒想到對方不領情,反而怒罵他「多管閒事」。本想避開衝突的他,仍被對方追罵,最終爆發怒火,以拳頭回應。結果不只自己違規,也讓假釋機會更加渺茫。

沒有選擇,是一種警訊

當一個人說出「我沒有選擇」這句話時,往往已經進入思考的封閉狀態

在阿鵬的例子中,其實他當下仍有選擇:

  • 他可以選擇沉默不回應,

  • 可以選擇先去找教誨師或主管申訴,

  • 甚至可以把對方當病人,
    但他感受不到自己有選擇,這就是問題的核心。

「沒得選」的心理陷阱

「我只有動手這一條路」的想法背後,其實藏著兩種情緒:

  1. 自尊受損:對方誤會與指責,讓阿鵬覺得自己的好意被踐踏。

  2. 被困感:他覺得自己被逼到牆角,對方不講理,制度又慢半拍,內心浮現「我只能靠自己解決」的衝動。

但我們要問的是——
👉 真的是「只能」這麼做嗎?
👉 是誰在內心宣判:「你現在沒有選擇了」?

往往,是自己的情緒與自我信念,限制我們看見更多可能。

把挑釁者看成病人,是一種智慧

秉祐老師提醒他,室友是個「大家都知道會亂咬人的狗」,既然如此,就別拿他的言語攻擊當真,也別讓他的狀態感染你的情緒

一個人若處於混亂、易怒、精神不穩的狀態,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看:
他不是敵人,他是患者。
對病人,你會生氣嗎?還是你會拉開距離、設下界線、保護自己?

這不是委屈自己,而是智慧地避開不必要的傷害與後果。


從來都不只一條路

面對挑釁,我們不是只有「出拳」或「委屈」兩條路。
也許也可以:

  • 用幽默回應對方的火氣,自己不點火;

  • 立刻遠離現場,請他人作證保護自己;

  • 在事後完整紀錄,申請轉房或調整安排;

  • 更重要的是:學會在衝動來臨前的5秒鐘,給自己一個選擇的空間。

當你學會對自己說:「我一定還有別的選擇」,你就已經開始走在覺醒的路上了。

分類
心理諮商 秉祐日常

前世的恩怨,今生的藉口?

目錄

阿華最近和阿水鬧得不太愉快。據說,阿水認為阿華處處針對他,言語間帶刺,難以相處。但阿華不認為自己有錯,他說:「我只是講話比較直接而已,別人玻璃心,怪得了我嗎?」

後來,他找了一位通靈師姐幫忙了解情況。師姐說:「你們兩個前世就是有過節,所以今生才容易對立。」
這番話讓阿華釋懷許多,他覺得:「原來不是我不對,是前世就結了惡緣。」

這看似解開了心結,實則悄悄地關上了反省之門。


我們真的被「前世因果」困住了嗎?

誠然,佛教講因果,也承認前世與今生的牽連。然而,真正的因果智慧,不是讓人推卸責任,而是讓人覺醒行為的結果,勇敢改變未來。

**講話直白不是錯,但忽略對方的感受,卻可能種下新的惡因。**若每次衝突都用「前世的業力」解釋,久而久之,我們只會越來越習慣原地打轉,甚至合理化自己的傷人行為。


前世解釋不了的,今生可以修正

與其問:「我們前世怎麼樣?」
不如問:「我這一生說話的方式,有沒有讓人難受?我有沒有能力轉念轉語?」

因果像一條長河,前世也許是石頭,但我們今生的語言與態度,就是手中可以改變航行方向的槳。

倘若阿華願意練習更溫和的語氣、傾聽而不先批評,阿水或許也能放下防備,兩人之間的不和自然也會淡去。


真正的修行,是從「我可以怎麼改變」開始

我們可以信命,但不能被命牽著走。
我們可以了解前世,但不能當作今生放縱的理由。

因果不是一條不能動的鎖鏈,而是隨時能解開的結。每次說話前的覺察,每次願意改變的行為,都是在化解因果,清淨未來。



「你不是被前世困住的人,而是能翻轉命運的覺醒者。」
「命中帶業,是提醒;心中覺醒,才是修行。」

分類
心理諮商 秉祐日常

我們真的懂亡靈的苦嗎?從儀式走向同理與慈悲心

目錄

慧蘭師姐的父親過世已十年,這十年間,她年年為父報名超渡法會,場場不落,香油錢、蓮位、功德簿,一項不缺。她相信:法會會幫父親超脫輪迴。

但奇怪的是——她常夢到父親,夢裡他站在老家門口,眼神不悅,不說話。她不以為意,以為是「思念的夢」。直到有一天,她到另一間佛寺參加共修,被一位老比丘喚住:

「這位女施主,你的父親,還在等你開口對他說一件事。」

慧蘭驚訝:「我年年都超渡他耶!還有什麼沒說的?」

老比丘閉眼誦了一句偈語:「誦經如潮,不問心聲,亡靈何由得度?」

她呆住了。那一刻,她猛然想起——父親過世那年,她因為爭產沒有見他最後一面。她從來沒對父親說過:「對不起。」

那天,她沒有誦經,也沒有點燈。她只是在佛前跪坐許久,說出一句話:「爸,我對不起你……我只想讓你知道,我不是不愛你,只是不會表達……」

當晚,父親又出現在夢中。這次,他微笑著,轉身走遠了。


只參加法會,可能的問題

● 忘了「施」應該是對症下藥
佛經裡說「三輪體空」的布施,不是只做給人看、做給神看,而是發乎真心,應眾生所需。若只是定期法會、廣邀施主,而不關心亡靈是否真的需要那部經、那場超渡,那只是「施」,未必是「慈」。

● 假借佛名,實行人意
法會若淪為一種「例行公事」與「功德買賣」,那就可能變成一種集體安慰劑:「我們做了,所以他們應該好了吧。」
但若連一句「你們需要什麼?」都沒問,又怎麼知道所做是否真有效?


佛教慈悲本該具備的三個面向

● 觀機逗教:看對象的狀況來決定要給予什麼
→ 有些亡靈需要安慰,有些需要引導放下,有些只想跟你說一句話……

● 以願為本:不是辦完一場法會就功德圓滿,而是願眾生離苦得樂
→ 若只是施錢、誦經,而不問對方靈性是否轉化,就如開藥不問病情。

● 真心傾聽:活人需要關心,亡靈何嘗不是?
→ 法會若失去人味,那就只是音樂、誦聲、煙霧與財帳,卻少了那份「我真的希望你安好」的誠意。


應對之道:如何不落空洞法會?

與其誦千部經,不如一句真心祝禱
若你能真心說出:「若你還在苦中,願我所念此經能幫你得度。」那就已經超越了只誦不問的法會。

建立內心與亡靈的對話
佛堂不妨設立「心語牆」、「亡者信箱」或「悔懺回向書寫區」,讓家屬與亡者有情感出口。這種真情,比單一場法會更深刻。

確切了解亡靈的需求
擔心無法滿足亡靈嗎?確實,亡靈的需求你不一定能滿足,但是你需要先傾聽,以接納懺悔的誠意態度面對,對於無法達成的需求可以與亡靈誠懇溝通,替換成其他方式。


你是施捨?還是在祝福?

如果亡者是你摯愛的人,你希望他走得安穩、清楚、放下,而不是只有一場香火與頌聲對他說「你該走了」。

真正的慈悲,不是忙著做形式、數功德點數,而是靜靜地問一句:
「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?如果可以,我願幫你放下。」


慈悲,不是預設需要,而是去問需要

佛陀曾說「隨順眾生,方為大悲」。若我們以佛法為工具,卻不探問眾生之苦,那再多法會,也只是人間熱鬧,亡靈未必受用。

或許,我們可以重新定義超度的目的:
不只做給人看,不只做給神看,而是做給那看不見、卻真實存在的悲苦看。
而這樣的態度更是慈悲心的展現

分類
八字學理 八字心理學

命理不準,那就對了──因為你改變了命運

你或許不知道,命理本來就不是為了定命,而是為了知命與轉命。
而那個「你沒出事」的平安年份,很可能是因為你在不知不覺中,已經做了某種轉變。那才是最值得慶賀的事。

目錄

命理的功能,不是「保證預測」,而是「提供趨勢」

命理不是神諭,它更像是一種古老的趨勢統計學。
它告訴你在特定流年,你的五行組合出現了某種張力:

  • 比如「傷官見官」,代表你這年容易因為頂撞權威而吃虧;

  • 或「官殺混雜」,暗示你容易焦慮、無所適從;

  • 又或者「財多身弱」,暗示你容易為錢疲累而失衡。

這些資訊,不是保證你會倒霉,而是提醒你:

「現在是天氣變冷的時候,記得多加件外套,免得感冒。」

你穿了外套,沒感冒——不是預測錯了,而是你因應得當。


命理不準?或許是你成功避開了那場命運

我們要誠實面對:命理不是精密科學,它不是量子電腦,也不是氣象衛星。它只能提供一個象徵性的方向與傾向。

但就是這樣的傾向,能夠提醒人提前準備、提早調整、提早覺察。

而當命理說你這年可能有破財、是非、官司,但你:

  • 開始學會謹慎用錢、不貪便宜;

  • 改掉批評性強的語言風格;

  • 不再衝動處理人際關係;

那麼,該來的災,往往沒來。
這時,你可以說「命理不準」,
也可以說:「我已經不再是原本那個命裡的人了。」


你改變了什麼?請記得去覺察

壞運沒發生,有時不是老天爺開恩,而是你真的做了某種微小但關鍵的改變

  • 你選擇早睡,精神好多了,不再容易失控;

  • 你開始練習覺察情緒,爭執也變少了;

  • 你選擇面對一段該結束的關係,反而迎來真正的幸福。

命理指出風暴的可能,但能不能不被吹倒,是看你是否學會了築牆、找避風港、或學會順風而行。

而這些努力,命理不會記錄,但你自己要記得。

因為覺察自己的改變,才是脫離命運複製的起點


命理是地圖,但你是舵手

如果你把命理當作一份死板的命定書,那你一定會覺得它「不夠準」、「有誤差」。
但若你把命理當作一份人生地圖,你會發現:

  • 命理告訴你,前面有山路——你選擇繞路;

  • 命理說你適合走南方之道——你真的轉了方向;

  • 命理提醒你流年情緒波動——你開始練習靜心和呼吸法。

這時候,「命理準不準」就不再是問題。
因為你已經超越了命的限制,而走上了自己的道。


學命理,不是為了變算命師,而是為了更認識自己

我們學命理,不是為了準確預測誰何時會離婚、出車禍、被裁員。
而是為了明白:如果有這種風險存在,我該如何準備自己。

  • 命理讓我們知道:某些事不是我們太倒楣,而是那段時間的能量本就不穩;

  • 命理讓我們理解:有些痛苦不是因為失敗,而是功課未修;

  • 命理讓我們學會:看見人生的流動,而非停在一個永遠受困的節點上。

學命理,不是為了控制命運,而是為了與命運對話。


命理不準?也許,是你真的變得更好了

所以當你發現命理預測的災難沒有來,不要急著否定命理,也不要過度懷疑老師。

請停下來問問自己:

「我是不是改變了什麼?是不是多一點覺察、少一點執著?」

那一點微小的轉念,很可能就是你從「命」跨入「道」的關鍵。

命理預測風向,
但是否淋雨,還是你自己決定的。
而當你從命裡逃脫,請記得對自己說一句:
「你做得很好,因為你覺醒了。」

分類
心理諮商

不是「如果我接了電話」,而是「如果我能原諒自己」

目錄

那年,小師兄因為玩遊戲,錯過了一通好友的來電。
隔天,噩耗傳來——那位好友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。

從那一刻起,小師兄的內心就像卡住了。他反覆問自己:「如果我當時有接電話呢?是不是一切就不會發生?」他把這個假設掛在心頭好幾年,像是無形的鎖鏈,把自己困在「如果」的監牢裡。

看起來,這是一種很深的責任感——但,真的是嗎?


☁️ 真正的責任,該由誰承擔?

在悲劇面前,我們總渴望找出一個原因。這樣,內心或許就能有個交代。但人生有時偏偏不是這樣運作的。

  • 小師兄沒有惡意。

  • 他當時也不知道好友正處在風暴中。

  • 而最終的選擇,是那位好友做出的。

我們可以難過、可以懊悔,但不能因此就把另一個人的生命選擇,全部算在自己身上。這不是責任,這是過度承擔


🧠 為什麼人會選擇自責?

心理學有個名詞叫「控制幻覺」——當人無法接受「自己其實無能為力」時,會傾向相信「也許我能控制什麼,但我沒做到」。

這是一種自我安撫,也是一種創傷逃避。因為:

怪自己,雖然痛苦,但比承認自己完全無能為力,來得容易。

就像是:「如果我接了那通電話,也許他就不會走。」這句話聽起來充滿感情,但其實只是一種內心難以承受現實的折射。


💔 真正的哀悼,不是自責,而是懷抱

小師兄的自責,來自他對好友的愛與不捨。這份感情是真實的、可貴的,也正因為他是這麼在乎,才這麼痛。

但是,我們得學會分辨:懷念與懊悔,不是一回事。

  • 懷念,是帶著愛與祝福,回望一段緣分;

  • 懊悔,則是用鞭子,不斷抽打自己,直到心靈麻痺。

前者會讓人成長與昇華,後者則可能讓人停滯、封閉,甚至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信任。


🌱 與其說「我救不了他」,不如說:「我正在學著與這段傷痛共處」

小師兄或許永遠不會知道,自己若是接了那通電話,會不會改變什麼。但有一件事他可以知道——

他那天只是在做一個普通人會做的事。
他不是神,也不是天命的守門人。

真正的療癒,不是要他忘記那位好友,也不是要他停止難過;而是讓他有一天能說出:

「我願意帶著這份遺憾,繼續活下去,活出我與他都想看到的生命。」


🕯 給所有曾經自責過的人

如果你也曾像這位小師兄一樣,對某段過往耿耿於懷,請記住:

  • 你不是全知全能的人;

  • 你不需要為你當時無法預知的事負責;

  • 你可以為那段記憶流淚,也可以選擇放下。

因為真正的愛,是包含自己在內的慈悲。


✨ 當你過度自責任,要學會溫柔地原諒自己

人生的劇本,從來就不是你能一手安排的舞台。
有些錯過、來不及、措手不及,都是命運的一部分。

請不要用懲罰自己的方式來愛一個已離開的人。
那位好友若在天之靈,也不希望你因此封閉自己的心。

不是「如果我接了電話」,
而是「如果我能原諒自己,那才是他真正的救贖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