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善業

不僅是道德準則,更是塑造心靈、決定生命軌跡乃至實現終極解脫的根本路徑。

解構身、口、意

人類一切行為皆可歸納於身、口、意三業。心意是業力的主宰,決定了行為的善惡屬性。點擊下方卡片,深入了解構成「業道」的十種關鍵行為,每一次點擊都是一次對自我行為的審視。

身三業

殺生
偷盜
邪淫

口四業

妄語
兩舌
惡口
綺語

意三業

貪欲
瞋恚
邪見

因果之輪:業報的精密法則

任何行為(因)都將無可避免地導致相應的結果(果)。此處將複雜的業力因果表格轉化為互動工具。請從下拉選單中選擇一項惡業,觀察其如何精確地導向特定的生命軌跡。

主要果報 :轉生去向

人中餘報 :生命境遇

修行之道:從止惡到行善的昇華

大乘佛教的倫理觀,是從一種以「自我淨化」為主的消極性倫理,昇華為一種以「慈悲利他」為驅動的積極性倫理。使用下方的開關,體驗從「超越禁戒」到「六度萬行」的轉變。

止惡 (消極禁戒) 行善 (積極實踐)

萬法之基石:大地譬喻

如同城市與森林皆依大地而立,一切修行成就——從人天福報到圓滿佛果——都必須依賴十善業道這個堅實的基礎。

一切佛法 (究竟覺悟)
菩薩萬行
聲聞/獨覺菩提 (解脫)
人天善趣 (福報)
十善業道 (大地)

比較性教義分析

十善業並非孤立的體系,而是與佛教其他核心教義緊密相連。點擊下方標籤,探索其與五戒、八正道及三聚淨戒的深層關係。

現代洞見與跨領域價值

古老的十善業道教義,在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時,更彰顯出其跨越時空的深刻智慧。

數位時代的正語

口業四善為「假新聞」、網路霸凌、同溫層效應等數位溝通亂象,提供了一套精準的診斷與療癒方案,倡導一種「正念溝通」。

心理學的認知重構

對治「貪、瞋、癡」三毒的過程,與現代認知行為療法(CBT)的核心模式「覺察->識別->重構->行動」高度相似,是一套有效的古代心理健康系統。

比較倫理學的視角

相較於神聖命令式的倫理,十善業道基於客觀、非人格化的「因果律」,更接近一種自然主義的框架,其目標是通過智慧順應宇宙法則來止息痛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