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地藏占察

地藏占察揭示孝道:親緣修復迎來家和萬事興

目錄

地藏占察引迷思:探尋家和萬事興之道

緣起於一次地藏占察,卻揭示了一段深藏的父子情結。張師兄,一位在佛堂中深受信賴的居士,近來家中頻傳不順,無論是工作上的阻礙,抑或家人間莫名的摩擦,都讓他感到一股揮之不去的陰霾。心中不安的他,懷疑是亡靈干擾所致,便向地藏王菩薩求助,希望能透過地藏占察輪相,為自己的人生困境尋求指引。

占察的結果出乎意料,又似乎在情理之中。次輪相交錯出現了「觀所學無進趣」、「觀所學非所宜」以及「觀所學善增長」,次輪相代表的是菩薩對張師兄的提醒。這三者看似矛盾,既有停滯不前,也有不適合,卻又夾雜著向善增長的鼓勵,讓張師兄感到一頭霧水。然而,最讓他感到不解的是,在接下來的輪相中,「求父母得如意」竟然連續出現了兩次。亡靈干擾的問題尚未清晰,菩薩的指引卻指向了父母,這讓張師兄陷入了深深的困惑。


親子互動待啟發:OH卡與彩虹卡尋「放開」線索

他帶著滿腹疑問,找到了佛堂的資深王師兄。師兄是位經驗豐富,且善於引導人心的長者。聽完張師兄的敘述,師兄沉吟片刻,沒有直接給出答案,而是建議使用 OH 卡來協助張師兄自我探索。OH 卡是一種直覺式的工具,透過圖像與文字的組合,引導人們從潛意識中挖掘答案。師兄認為,菩薩的智慧高深,有時並非直接點破,而是透過輪相啟發深層的省思,尤其在親子互動的課題上。

師兄的引導下,張師兄開始了抽卡與擲杯的過程。經過一段時間抽卡,一張 OH 字卡和一張 OH 圖卡呈現在眼前。字卡上赫然寫著兩個字:「放開」。而圖卡則是一幅令人費解的畫面:一個成年男性的下體。這組看似毫無關聯的字卡和圖卡,讓張師兄更加摸不著頭腦。放開什麼?又為何會出現如此私密的圖像?疑惑更甚。

師兄看出了張師兄的困惑,他輕輕點了點頭,溫和地說:「別急,我們再來看看彩虹卡,或許能給我們一些線索。」彩虹卡以色彩和正向肯定語句著稱,旨在提升個人的內在力量。

張師兄依言抽出了第一張彩虹卡,卡片上的文字是:「我帶著信心和愛去接近別人」。這句話似乎指引著人際關係的改善,但與之前的「放開」和私密圖像,以及地藏占察中「求父母得如意」的輪相之間,仍然難以建立明確的連結。

再抽第二張彩虹卡,這次的文字是:「我就是我,我很好」。這句話充滿了自我肯定與接納的意味。


擲杯得聖筊:孝順與親子互動的關鍵指引

將所有的線索擺在一起:地藏占察的「觀所學無進趣、非所宜、善增長」、「求父母得如意」;OH 卡的「放開」與成年男性下體圖;以及彩虹卡的「我帶著信心和愛去接近別人」和「我就是我,我很好」。師兄與張師兄開始了深入的討論。

師兄引導張師兄思考:「『放開』和『我就是我,我很好』,這兩者都指向一種內在的釋放與自我接納。而『我帶著信心和愛去接近別人』則指向了人際關係。如果將這些訊息串聯起來,會不會是菩薩要提醒你,放下一些內在的包袱,坦然地面對自己,然後帶著愛去接近他人呢?」

張師兄若有所思。師兄接著提出:「再結合『善增長』的輪相,或許是菩薩希望你將這種內在的轉變,轉化為一種力量,去發揮自己的能力,造福他人呢?」

這個推論聽起來合理,也充滿了正向的能量。張師兄抱著一絲希望,擲杯詢問菩薩:「弟子是否應將重點放在發揮自身能力,造福他人?」然而,擲出的卻是蓋杯。

這讓兩人再次陷入了沉思。看來,菩薩的指引並非如此直接。師兄不氣餒,繼續引導:「那是否與工作有關呢?畢竟工作也是造福他人的一種方式。」張師兄再次擲杯,這次連聖杯都沒有,菩薩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。

此刻,師兄的目光再次落到了地藏占察中連續出現兩次的「求父母得如意」上。他腦海中靈光一閃,脫口而出:「會不會是菩薩的本意,是希望你跟父母的親子互動呢?」

這個問題如同一道閃電,劃破了張師兄心中的迷霧。他瞬間想起了自己與父親的關係。確實,多年來他與父親的關係一直比較冷淡,即使同住一個屋簷下,也鮮少主動說話,互動更是寥寥無幾。他一直認為父親性格嚴謹,不善言辭,所以自己也習慣了這種疏離。但他從未想過,這會是家中不順的潛在原因,更不會料到,地藏王菩薩會透過占察輪相來提醒他這份未盡的親緣。

張師兄帶著忐忑的心情,再次擲杯,詢問菩薩:「菩薩是否希望弟子主動去接近父母,改善與他們的關係?」

這一次,擲出的赫然是聖杯!而且,連續擲了三次,都是聖杯!


孝順為基石:家和萬事興的菩薩深意與實踐

張師兄瞬間明白了。所有的困惑,所有的碎片,在此刻都拼湊成了一幅清晰的圖畫。原來,「放開」的,是自己心中對父親的距離感和過往的芥蒂;「坦然」的,是面對這份血緣親情的態度;「我帶著信心和愛去接近別人」和「我就是我,我很好」則是在提醒他,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修復這份關係,帶著真誠與愛去面對父母。而「觀所學無進趣、非所宜」,或許正是在提醒他,過去只專注於外在的求助(例如亡靈干擾),而忽略了家庭內部更深層的親子互動問題,這些努力如果沒有解決根本,自然難以進步,甚至不合時宜。然而,「善增長」的輪相,則是在肯定他內在向善的意願,並預示著只要方向正確,這份善念終將帶來好的結果。

更重要的是,地藏王菩薩的願力深廣,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便是「孝親報恩」。菩薩不僅僅是救拔亡靈,更是教導眾生重視倫理道德,尤其強調孝道。如果張師兄一味執著於外部的「亡靈干擾」,而忽略了地藏王菩薩真正想要點化的「親子關係」,那麼他所學所求,可能就真的「無進趣」或「非所宜」了。

這個故事,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家庭的困境得到解決,更是一個深刻的教訓。它清晰地展示了地藏占察的靈驗與智慧。菩薩的指引,往往不只停留在表象,而是直指人心的深處。亡靈干擾固然重要,但有時,人世間最根本的矛盾與阻礙,卻是源於我們自身未曾察覺的心結,以及被忽略的親情。

張師兄在之後的日子裡,開始主動向父親噓寒問暖,分享生活中的點滴,甚至一起回憶過去的時光。雖然一開始有些生疏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父子之間的冰牆漸漸消融,取而代之的是久違的溫情與理解。家庭的氣氛也隨之改善,那些莫名的不順似乎也煙消雲散,真正應驗了「家和萬事興」。

這段經歷讓張師兄體悟到,真正的修行,不僅僅是唸經、拜佛、求神問卜,更重要的是將佛法融入生活,從最根本的人倫關係做起。地藏王菩薩的慈悲,透過地藏占察的輪相,不偏不倚地指出了他生命中被忽略的一角,引導他走向了一條真正能夠「善增長」的道路。這也再次印證了,菩薩的教化,不僅僅是超度亡靈,更是要喚醒眾生內心的光明與孝道,讓每個人都能在現世中活出圓滿與和諧。

分類
地藏占察 心理諮商

地藏占察的啟示:從「觀所難命當盡」到生命覺察的轉化之旅

人生迷途的開端:地藏占察的警示

在恆春半島的尾端,鵝鑾鼻的燈塔矗立在海岸線上,指引著迷途的船隻。但對小郭師兄來說,他的人生燈塔似乎早已熄滅,只剩下無盡的黑暗與迷惘。小郭師兄,一位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,卻早已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。他在當地一家小有名氣的餐飲店工作,每天重複著單調而忙碌的日常,心裡卻渴望著掙脫這一切。

最近,小郭師兄因為心中揮之不去的苦悶,去做了地藏占察。占察結果出來後,赫然出現了「觀所難命當盡」的輪相。這讓他更加深信,自己會這麼不順遂,都是因為受到亡靈干擾的緣故。他將這一切歸咎於超自然的力量,卻不願去面對內心深處的真正問題。

職場困境與情緒風暴:深陷憂鬱的泥沼

他很想辭掉這份餐飲業的工作,但老闆卻不肯放他走。這種進退兩難的處境讓他感到極度苦惱,甚至萌生了結束生命的念頭。在與人交談時,小郭師兄的情緒總是起伏不定,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,甚至氣得敲桌子。他時常後悔當初從另一個職位離職的決定,認為那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敗筆。他總覺得別人看不起他,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悲觀和絕望。嘴裡常常掛著「我一輩子就這麼玩了,一輩子……」這樣的話,卻沒有意識到自己還這麼年輕,實際上他已身陷憂鬱症的陰影而不自知。


秉祐老師的提醒:揭示占察的深層智慧

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,小郭師兄接受了心靈諮詢,為他諮詢的是秉祐老師。在諮詢過程中,他將自己的遭遇和內心的苦悶娓娓道來。秉祐老師耐心傾聽著,並引導他一步步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。

「小郭師兄,你覺得『觀所難命當盡』這個地藏占察輪相,真的只有亡靈的干擾嗎?」秉祐老師輕聲問道。

小郭師兄眉頭深鎖,堅定地說:「當然!我會這麼倒楣,一定都是那些東西在作祟!」

秉祐老師並沒有直接反駁他,而是緩緩說道:「地藏占察的精髓,絕不僅僅是單純地指出是否有『亡靈干擾』這麼表面。它更深層的意義,在於引導當事人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與覺察。

秉祐老師接著解釋:「當占察輪相顯示某些看似指向外在因素(如亡靈、冤親債主)的結果時,往往也是菩薩在提醒我們學習面對和轉化的課題。」

「『觀所難命當盡』,也可能是在提醒你,如果繼續沉溺在負面情緒中,不願面對現實,你的人生可能會走向盡頭。菩薩其實是在點化你,要你覺察到自己已經處在憂鬱的狀態,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。」

這句話如同當頭棒喝,讓小郭師兄如夢初醒。他回想起自己最近的情緒,確實越來越低落,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,甚至連活下去的動力都沒有了。他終於意識到,「觀所難命當盡」的結果,或許並非全是亡靈的干擾,而是菩薩透過這個輪相,點出了他內心深處的憂鬱與自殺念頭。菩薩其實是要他覺察自己的負面情緒,學會調適壓力,並學習如何紓壓。

秉祐老師進一步解釋道:「地藏菩薩的慈悲,體現在祂不直接給予答案,而是透過輪相的示現,引導我們去思考:我的問題根源在哪裡?我需要改變什麼?我應該如何去面對?

走出困境:學習面對與自我救贖

「你對餐飲業的工作感到不滿,卻又無法離職,這讓你感到被困住了。你怪罪老闆不放你走,是否也反映了你內心深處的某種恐懼?你害怕改變,害怕失去現有的穩定,即使那份穩定讓你痛苦不堪。」

小郭師兄陷入了沉思。他確實害怕改變,害怕面對未知的未來。他曾經在另一個職位離職後感到後悔,這讓他對再次做出選擇感到更加不安。

「你覺得別人看不起你,常常說『我一輩子就這麼玩了』,這些話語背後,是不是隱藏著你對自己的不滿和對未來的絕望?」秉祐老師繼續引導著。

小郭師兄沉默了。他從小就比較自卑,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。他將這種自卑感投射到他人身上,認為別人都在輕視他。

秉祐老師溫和地說:「小郭師兄,你的生命才剛剛開始,你還有無限的可能。現在你已經意識到自己處在憂鬱狀態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開始。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去面對這些負面情緒,而不是讓它們吞噬你。」

接下來的諮詢中,秉祐老師教導小郭師兄一些簡單的紓壓方法,例如深呼吸、冥想、運動,以及如何正向思考。她鼓勵小郭師兄每天記錄自己的情緒,找出引發負面情緒的原因,並嘗試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。

重獲新生:點亮內心的燈塔

小郭師兄開始練習這些方法。一開始,他還是會感到煩躁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漸漸發現自己的情緒波動不再那麼劇烈。他開始學會觀察自己的情緒,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。他開始意識到,那些「亡靈干擾」的說法,被他用來生氣老天不公平的藉口。

他也嘗試著和老闆溝通,雖然過程困難重重,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憤怒和絕望。他開始尋找其他的就業機會,即使很困難,他也不再輕易放棄。

他慢慢地調整自己的心態,開始欣賞生活中的小確幸。他發現,當他不再執著於「觀所難命當盡」的預言時,他的生命反而變得更加寬廣。

有一天,小郭師兄再次來到諮詢。他的臉上雖然還有一些疲憊,但眼神中卻多了一絲光彩。

「秉祐老師,謝謝您。」小郭師兄真誠地說,「我現在才明白,地藏王菩薩的地藏占察也是要喚醒我,讓我看到自己內心的困境。無論地藏占察的結果如何,我們都應該將其視為一個契機,一個促使我們深入內觀、正視問題、並積極尋求改變的機會。它鼓勵我們從『向外求』轉變為『向內觀』。 我現在知道,『命當盡』也是指我過去那種消極、自怨自艾的憂鬱心態。我要重新開始,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」

秉祐老師欣慰地笑了笑:「小郭師兄,你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燈塔。只要你堅持下去,你的人生一定會越來越光明。」


小郭師兄的故事,如同鵝鑾鼻燈塔的光芒,不僅照亮了自己前行的道路,也提醒著我們:真正的困境,往往來自於內心的迷茫與執著。當我們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,勇於面對現實,並積極尋求解決之道時,任何看似「命當盡」的困境,都將成為我們成長的契機。

分類
心理諮商

掙脫失眠與原生家庭的枷鎖:尋找無條件被愛的歸屬

壓力襲來:恐慌、失眠與生活重擔

 

一個炙熱的午後,屏東的蟬鳴聲此起彼落,卻蓋不住護理師佳玲內心的煩躁。她坐在諮詢室裡,焦慮地攪動著手指,眼神中透露著疲憊與不安。自從買了房子、開始裝潢以來,她的生活就像一團亂麻,曾經好轉的恐慌失眠問題,近期又捲土重來,讓她夜夜輾轉難眠,白天也精神恍惚,感覺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越來越明顯。

「最近真的快被這些事情逼瘋了。」佳玲嘆了口氣,聲音有些顫抖:「新家裝潢進度不如預期,隔壁做生意的鄰居又因為停車問題爭執不休,最要命的是家裡還出現了白蟻!屋漏偏逢連夜雨,今晚遠方朋友還要來家裡,我根本沒時間好好整理……」她語氣急促,每一個細節都像是壓在她心頭的巨石。


 

難以啟齒的拒絕:對完美聚會的執著

 

說到朋友來訪,佳玲的眉頭皺得更緊了。「其實我本來想拒絕的,因為家裡還沒整理好,一團糟。但我又不好意思開口,生氣自己沒拒絕,現在非常擔心這次聚會沒辦法跟之前一樣輕鬆愉快。」她低著頭,語氣中充滿了懊惱,彷彿這次聚會的成敗,完全取決於她家的整潔程度。


 

自我懷疑的枷鎖:童年與親情壓力

 

秉祐老師靜靜地聆聽著,沒有打斷她。他知道,佳玲習慣性地將所有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,總是先檢討自己的性格,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,才導致這些問題的發生。

「其實,我本來並不想回到屏東的。」佳玲突然話鋒一轉,聲音低沉了許多:「是為了孩子才回來的。但我跟父母的關係一直都很緊繃,感覺壓力很大,好像怎麼做都達不到他們的期望……」她的眼神黯淡下來,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。


 

看見值得被愛:釐清人際關係的本質

 

秉祐老師輕輕點頭,引導她思考:「佳玲,妳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朋友今晚會來找妳?是因為你家很豪華嗎?」

佳玲愣了一下,眉頭微蹙,陷入沉思。過了一會兒,她緩緩開口:「嗯……他們是想跟我聚聚……」她意識到,自己常常把別人的情緒和需求當作是自己的責任,卻忘記了人際關係中最簡單的連結,那就是愛與陪伴。這種自我懷疑讓她疲憊不堪。


 

難以啟齒的「愛」:無條件被愛的探問

 

「那妳有沒有想過,自己是否值得無條件被愛?」秉祐老師溫和地問道。

佳玲的眼神閃爍了一下,她輕輕地說:「應該可以吧……」但隨即又補充道:「但我不敢跟父母提這件事。從小到大,我們家從來沒有說過『愛』這個字,甚至跟先生相處,也很少把這個字說出口……」語氣中帶著難以言喻的掙扎和壓抑。她成長的環境,讓她對於「愛」這個詞感到陌生和恐懼,深怕一旦提及,就會打破家庭中脆弱的平衡。

秉祐老師看著她,語氣堅定卻充滿鼓勵:「佳玲,如果有一天,妳嘗試問問父母:『如果我沒有辦法做到你們期待的樣子,你們還會愛我嗎?』妳覺得他們會怎麼回答?」

佳玲的臉上閃過一絲驚訝,她從未想過可以這樣問。這個問題像一顆石子投入她平靜卻又緊繃的內心湖泊,激起了一圈圈漣漪。她默默地思考著,彷彿在腦海中預演著這個從未說出口的對話。


 

獨一無二的啟示:破除「表現好才有人愛」的迷思

 

諮詢的尾聲,秉祐老師請佳玲隨手抽出了一張彩虹卡。佳玲輕輕翻開,卡片上的文字清晰地映入眼簾:「獨一無二的自己,在日常生活中作好每一天。

佳玲看著這句話,眼眶有些濕潤。秉祐老師解釋道:「這張卡片告訴妳,妳是無法取代的,妳的價值並非來自於表現好不好、符不符合他人的期待。妳不需要努力去證明什麼,妳本身就是完整的、值得被愛的。」


 

終於意識到: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

 

這一刻,佳玲的心中彷彿被一道光芒照亮。她突然意識到,長久以來,她一直活在一種「並非表現好才有人愛的迷思」中。她總認為,只有當自己做得夠好、夠完美,才能得到父母、朋友,甚至是世界的認可和愛。這種深植心中的信念,讓她不斷追求外界的肯定,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和感受。

她開始明白,「對事不對人」的道理,不僅適用於對待他人,更適用於對待自己。那些發生在她生活中的種種不順,例如裝潢問題、鄰里糾紛、白蟻入侵,都只是事情本身,與她這個人的價值毫無關係。她不需要為這些「事」感到自我懷疑,更不需要將其歸咎於自己的性格缺陷。


 

邁向新生的勇氣:接納無條件的愛

 

無條件被愛的種子,終於在她心中發芽。這份愛,不是因為她有多能幹、多優秀,也不是因為她能滿足誰的期望,而是因為她就是她自己,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。父母的愛,或許表達方式不同,或許曾經有過誤解,但那份愛,就像空氣一樣,一直都在,只是她被自己的恐懼和過去的經驗所蒙蔽,看不見罷了。

諮詢結束後,佳玲走出諮詢室,屏東的陽光依然炙熱,但她感覺肩上的重擔似乎減輕了許多。她深吸了一口氣,決定今晚就嘗試著,跟遠道而來的朋友們好好放鬆,享受相聚的時光,而不是為那些還沒處理好的事情焦慮。她不再擔心聚會會不會「跟之前一樣」,因為她知道,朋友來是為了她,而不是為了她家的環境。至於與父母的對話,她知道這需要時間和勇氣,但她願意嘗試。因為她終於意識到,愛,其實一直都在,只是需要她敞開心扉去感受、去接納。而這一切的起點,就是從愛自己開始。

分類
催眠 心理諮商

走出網路霸凌創傷:一段勇敢與催眠蛻變之旅

網路霸凌的無形枷鎖:壓抑與蔓延

 

小李,一個在社群媒體時代成長的年輕人,原應享受著青春的活力,卻在大學時期遭遇了一場無情的網路霸凌。那時,一篇篇惡毒的言論,一張張被惡意竄改的照片,如排山倒海般襲來。無端的指責與鋪天蓋地的中傷,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助與恐懼。從小習慣隱忍和獨自面對問題的他,選擇了沉默和退縮。他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,將自己封閉在一個越來越小的世界裡,試圖讓時間沖刷掉一切。

霸凌的風暴雖然最終平息,小李也努力說服自己「淡忘」這段痛苦的經歷。他順利畢業,找到工作,人生看似回歸正軌。然而,創傷並未真正遠離,它像一顆隱形的種子,在他心中緩慢生長,並以一種他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著他的日常生活。最初只是偶爾感到焦慮,但隨著時間推移,一種無形的壓力感卻如影隨形。

最明顯的影響,發生在日常的LINE訊息互動上。每當手機跳出訊息通知,小李的心臟就會猛地一縮,一股莫名的焦慮和抗拒油然而生。他開始不斷地拖延回覆,從幾小時到一天,甚至長達一週。訊息累積如山,那些未讀的對話框,像一塊塊沉重的磚頭,壓得他喘不過氣。他甚至會想:「乾脆不回了,假裝沒看到就好。」這種逃避行為,迅速地破壞了他的人際關係。朋友的不理解、同事的誤會,讓他感到越來越孤立。他清楚意識到自己正在疏遠人群,正在失去那些曾經重要的連結,但卻像被某種無形的力量鉗制著,無法掙脫。

「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!」某個失眠的夜晚,看著手機上數十條未讀訊息,小李終於對自己發出了呐喊。他清楚地意識到,那些曾經自以為「淡忘」的創傷,其實從未真正離去,它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,默默地侵蝕著他的生活。這份覺醒是痛苦的,卻也為他點燃了尋求改變的微弱火光。他知道,僅靠自己的力量已無法走出這片陰霾,他需要專業的協助


 

勇敢求助:踏上創傷療癒的第一步

 

小李開始在網路上搜尋關於創傷療癒的資訊。他閱讀了許多過來人的分享,也向少數信任的朋友傾訴。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和掙扎,他決定嘗試創傷催眠治療。這個決定對他而言極不容易,面對那些深埋心中的痛苦,需要莫大的勇氣。然而,為了擺脫現在的困境,為了重拾正常的生活,他知道自己必須跨出這一步。

第一次走進諮詢室,小李的心情是複雜的。有緊張,有不安,但更多的是一種解脫的渴望。他第一次如此詳細地向一個陌生人,秉祐老師,闡述自己大學時的經歷,以及現在LINE訊息帶來的巨大困擾。秉祐老師耐心傾聽,不帶評判,並以專業且溫和的語氣向他解釋了催眠的原理,強調這是一種在高度放鬆狀態下與潛意識溝通的方式,能夠幫助人們安全地處理和釋放創傷。老師也坦承,療癒需要時間,並非一蹴可幾,但每一步的努力都會帶來改變。這份專業與同理,讓小李不安的心逐漸安定下來,也為接下來的療程建立了信任的基礎。


 

潛意識的催眠療癒之旅:逐步釋放與重建

 

在首次催眠療程中,秉祐老師引導小李進入了深層的意識狀態。周圍的聲音漸漸遠去,小李感覺自己彷彿進入了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,一個安全、寧靜的心靈密室。在秉祐老師輕柔而堅定的聲音引導下,他開始回溯那些曾經封存在記憶深處的片段。

這並非一個輕鬆的過程。當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和畫面再次浮現時,小李感覺身體某些部位會不自主地緊繃,甚至感到一陣陣的顫抖。那是恐懼、憤怒、羞恥和無力的複雜交織。但這次他並非獨自一人面對。秉祐老師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航員,引導他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這些創傷。老師運用一系列專業技巧,幫助小李安全地處理那些負面情緒。在秉祐老師持續的心理支持下,小李不再是那個無助的受害者,他開始重新建立內在的力量感,去重新定義那些曾經束縛他的經歷。

接下來的幾次療程,小李逐步深入。有時他會感到情緒上的波動,甚至在療程結束後感到短暫的低落,這是創傷能量被觸及和釋放的正常反應。秉祐老師總會耐心解釋,並給予他應對這些情緒的策略。在深層次的潛意識工作中,小李得以重新處理那些因霸凌而產生的負面自我認知,比如「我不值得被愛」、「我很脆弱」。秉祐老師引導他去看到自己的韌性,去體驗內在的力量,並幫助他看到自己曾經為了生存所做出的努力和犧牲。這是一次對內在自我的深度清理,也是一次對自我價值的重新確立。


 

翻轉與新生:重拾掌控感

 

療程結束後的一周,小李再次回到諮商室,他的臉上掛著久違的、真誠的笑容,整個人散發著輕鬆自在的氣息。他迫不及待地與秉祐老師分享了這段時間的顯著變化:「秉祐老師,您知道嗎?我現在回LINE訊息幾乎都沒有壓力了!以前可能拖好幾天甚至不回,現在我看到訊息,就能很自然、很輕鬆地回覆了,而且也不再過度擔心別人怎麼看我。」

他頓了頓,眼中閃爍著光芒,繼續說道:「更讓我驚訝的是,我感覺以前那個充滿活力、自信滿滿的自己好像又回來了!以前總覺得自己很糟糕,做什麼都不順利,現在卻感覺充滿了力量,好像那個會成功、有能力的未來自己,重新回到了我的身上。」小李甚至分享道,他開始主動和一些久未聯繫的朋友重新建立連結,人際關係也逐漸解凍。這不僅僅是行為上的改變,更是他內在心態的根本轉變——他重新找回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感

小李的經歷是許多人的縮影。網路霸凌的傷痕,或許看不見,卻能深遠地影響一個人的人生。但他的故事也證明了,勇於面對過去的創傷,並鼓起勇氣尋求專業的幫助,是走向真正療癒和重生的必經之路。這段旅程或許充滿挑戰,但最終的收穫——內心的平靜與力量——卻是無價的。小李不再是那個被陰影籠罩的年輕人,他已勇敢地跨出陰霾,擁抱了屬於自己的嶄新人生。

分類
心理諮商 心靈保健室 正念與瑜珈 秉祐日常

內在小孩與自責的泥沼:小語的成長之路

辦公桌上的枯萎花朵:自責的序曲

 

小語走進諮詢室時,眼眶泛紅,聲音帶著哭腔。她提及辦公桌上那束花,如何讓她陷入巨大的自責與崩潰。她自述:「我好幾次都想買花讓辦公室多點生氣,可每次都只是路過。好不容易買了,花店老闆提醒我要頻繁換水才能讓花持久,結果呢?我拖了一個星期才換,花都快枯萎了!」話語間,是對自己的深深失望,淚水再也止不住。「我好討厭這樣的自己,想做卻又做不到,就像個廢物!」小語哭得泣不成聲。

 

不相信自己的能力:內在小孩的聲音

 

我輕聲問她:「小語,妳有沒有覺得,這種『想做卻又做不到』的感覺,讓妳回到了很久以前的一種狀態?」小語茫然地看著我。

「就像一個需要依賴他人的孩子。」我緩緩說道:「在面對未知時,會因為害怕做不好,或者覺得自己做不到,就乾脆什麼都不做。因為只要不開始,就不用擔心會出錯,會讓自己難過或失望。妳內心是不是也有一種聲音,告訴妳『反正我做了一定會搞砸,不如別做』?」

小語愣住了,隨後點點頭,淚水又流了下來。「對,就是這種感覺…我好像總是不相信自己能完成任何事情,一想到要做什麼,就會預設會有狀況,所以就寧願什麼都不做。可是理智上,我又知道這樣是不對的,我還是希望能改變。」

 

關係中的失衡:為了陪伴而放棄底線

 

接著,我們談到了小語在人際關係中反覆出現的模式。她坦承,自己似乎總是要有人陪伴才能感到安心,甚至在感情中,為了留住對方,會不斷退讓。「我第三任男友就是這樣…我放棄了所有的底線,只希望他能留在我身邊,即使我內心深處渴望被尊重,但因為無法獨立,最終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。」她說這話時,臉上帶著一種深沉的無力感。

 

靜心練習:放下執著,回到當下

 

我鼓勵小語嘗試靜心練習。「小語,其實『一切為心造』。我們內心的許多困境,都源於我們對自己的信念和執著。當妳試圖靜心時,不需要刻意追求什麼,就只是回到當下,觀察自己的呼吸,感受自己的存在。」

幾天後,小語再次來到諮詢室,她看起來有些沮喪。「老師,我試著靜心了,可是我的腦袋比以前更吵了,念頭一個接一個,比上次還要難靜下來。」

我微笑道:「『比較』就是一種執著啊,小語。當妳說『比之前更多念頭』、『比上次更難靜心』時,妳是不是在把這次的經驗和妳預設的『靜心應該有的樣子』,或者上次的經驗做比較呢?」小語思索片刻,點點頭。

「現在,試著不要去比較,也不要去評判。就只是回到妳靜心前的狀態,感受一下自己現在的內心。」我引導她。她閉上眼睛,深呼吸幾次,然後慢慢睜開。「嗯…好像…是比靜心前好一點了。」她的語氣中帶著一絲不確定,但臉上的表情明顯放鬆了些。

 

識破心念的騙局:看見內在的力量

 

「這就是了。」我說:「我們內心的想法,常常會像魔術師一樣欺騙我們。它會讓妳相信『妳做不到』,讓妳覺得『妳會失敗』,甚至讓妳在靜心時,創造出『更難靜心』的錯覺。但這些都只是『心念』罷了。當妳放下評判和比較,只是單純地去感受,妳會發現內在的狀態其實一直在變化,而且往往比妳想像的要好。」

「就像妳買花一樣,那個『不想停下來買』、『不想換水』的念頭,其實都是內心不相信自己能夠完成的聲音在作祟。而當妳真正開始做的時候,即使中間有波折,妳也依然有能力去處理,去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。其實,妳比自己想像的更有力量,妳有能力去照顧好它,也有能力去照顧好妳自己。」

「靜心也是如此,它不是要妳達到一個完全沒有念頭的狀態,而是要妳學會與這些念頭共處,不被它們牽著走。當妳練習得越久,妳會發現這些念頭騙人的把戲,就越難得逞。」

小語若有所思地點點頭,臉上的淚痕已經乾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絲堅定。「謝謝老師,我好像有點明白了。」

「嗯,記住,一切為心造。妳內心的困境,往往是妳的信念所創造出來的。而當妳開始相信自己有能力、值得被愛、能夠獨立時,那些曾經困住妳的迷霧,就會逐漸散去,妳才能真正看見內心那朵,屬於妳自己的美麗花朵。」

分類
占卜 秉祐日常

茶藝師小雅的抉擇:在占卜通靈與現實考量間獲得智慧

占卜與通靈的矛盾

茶藝師小雅的抉擇:在靈性指引與現實考量間尋找智慧

 

迷茫的開端:兩種矛盾的訊息

 

年輕茶藝師小雅在考慮是否將茶館擴展至市區時,尋求了兩種靈性協助。

  • 通靈老師給予積極肯定,鼓勵她勇敢邁向城市,表示時機已成熟。

  • 塔羅占卜卻警示財務挑戰與不確定性,建議她謹慎行事,以守為攻。

這兩份截然不同的指引讓小雅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,不知該如何判斷。


跳脫執著:回歸本心與現實盤點

 

小雅沒有立即做出決定,反而選擇放下對訊息對錯的執著,轉而回顧自己經營茶館的初衷,並仔細評估:

  • 擴大經營的真正目的是什麼?

  • 目前的財務狀況是否能應對變數?

  • 自己應對風險的能力如何?


實地考察:整合訊息的關鍵一步

 

為了更全面地理解,小雅決定親自前往市區考察店面。這次考察讓她發現:

  • 市區雖人流多,但租金和裝修成本確實高昂,競爭激烈,這與塔羅占卜的「財務挑戰」不謀而合。

  • 她對現有茶館的空間充滿情感,老顧客也偏愛這裡的清幽。


智慧的顯現:兩者並非矛盾

 

經過沉澱與考察,小雅心中的迷霧逐漸散去。她領悟到:

  • 通靈老師的訊息或許是宏觀的鼓勵,引導她勇於追求更大的發展。

  • 占卜結果則是具體的提醒,促使她對潛在風險有清晰的認知和準備。

兩者並非互相矛盾,而是從不同層面提供了互補的建議。


新的方向:穩健成長與真實領悟

 

最終,小雅沒有貿然搬遷。她選擇了一條更為穩健的道路:

  • 在現有茶館基礎上,推出創新的茶飲和課程

  • 嘗試與市區文創市集合作設攤「試水溫」,既達成「走向城市」的目標,又避免了巨大財務風險。

這次經歷讓小雅體會到,真正的智慧不是尋求絕對的答案,而是理解不同訊息的深層意義,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,做出合理、客觀、邏輯的判斷。她學會了相信自己內心的羅盤,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找到方向。

「人本身的智慧才是最終的審核者和決策者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