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八字案例 名人八字解析

研究通靈的心理學大師- 榮格(一) 八字解析

榮格(Carl Gustav Jung)是一位瑞士心理學家和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。他於1875年7月26日出生在瑞士的小鎮Kesswil,位於康士坦茨湖畔。1900年獲巴塞爾大學醫學博士學位,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年中,逐漸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分析心理學派。他的理論包括個人和集體無意識、陰影、原型、心靈疾病等等。他也是許多概念的創造者,例如:「自我」、「同一性」、「個人和集體無意識」等等。

分類
秉祐日常

融入環境包容眾生

環境不會為你改變,而是你要學會融入環境,甚至是包容環境,就像佛菩薩是慈悲的態度包容眾生

故事分享

小和,是一位剛入職的年輕人,對職場充滿理想,但初入社會的他卻遇到許多挑戰,感到迷茫和壓力。他的部門經理是一個嚴苛、不近人情的人,時常給小和分配超出他能力範圍的任務,還要求他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。面對這樣的環境,小和心中充滿了委屈與不滿,覺得經理為何如此不近人情、同事也無法幫忙,而他彷彿孤身一人。
 
 
有一天,小和下班後走進了附近的廟宇,因心中充滿苦悶,他坐在大殿中默默冥想。忽然,廟中的一位老僧侶來到他身旁,微笑著詢問他的煩惱。小和起初猶豫,但最後還是忍不住向僧侶傾訴心中壓力。聽完他的訴說,僧侶只是輕輕一笑,對小和說:
「年輕人,你覺得經理不友善、工作不合你意,是因為環境不好嗎?不如試著放下這種想法,想想自己能如何去適應這個環境,而不是等著它改變。」
 
 
僧侶接著拿出一碗清水,輕輕放入一片蓮花花瓣,說道:「蓮花在淤泥中生長,但它依然純潔無瑕,正因為它學會了在不理想的環境中依舊保持美好。這個世界是個淤泥池,我們不必試圖改變一切,而是要學會在其中自處和適應。」
 
 
小和回到家中,思索僧侶的話,決定嘗試改變自己的心態。隔天,他在面對經理的時候不再心生抗拒,而是試著理解經理嚴苛的背後或許有其道理,並默默接受工作中的挑戰。漸漸地,他發現,當自己放下抗拒的心態,開始以平和的心去面對時,工作不再那麼令人壓抑,反而激發了他的潛能。
 
 
隨著時間的推移,小和不僅在工作中逐漸脫穎而出,還與同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,甚至經理也開始對他刮目相看。最終,他明白了老僧侶的智慧:「環境並不會為自己而改變,但內心的力量可以使人融入環境,甚至找到包容環境的心。」這種平和與包容的心態,讓他不再只是外在環境中的一片漂浮物,而是成了真正掌控自己人生的蓮花。
小和後來也開始幫助新進的同事們,分享自己的經歷,用這種心態去面對生活和挑戰,成為他人心中的一盞明燈。
 
小和後來也開始幫助新進的同事們,分享自己的經歷,用這種心態去面對生活和挑戰,成為他人心中的一盞明燈。
Happy creative marketing team working on new business project in the office.
Businesswoman working on laptop in meeting

從故事中反思

1. 理解環境的不可控性
佛教中強調的「無常」概念正是提醒我們,無法控制外在條件的變化,甚至他人行為的不可預測。因此,我們必須先認識到環境的不可控性,將心力更多地放在內在的修行,才有可能找到一種更深層的平衡。
2. 學會內心的轉化與自我接納
在面對不理想的情況時,放下過度的執著,進一步實現對自身的接納。佛教中的「包容」是指對事物的自然接納,而不論其是否符合我們的期待。此種態度帶來的並非逆來順受的消極,而是一種積極的內在調適,讓自己在面對不確定性時,更加自如。
3. 慈悲心的修行
佛菩薩以無限的慈悲包容眾生,並不因眾生的種種習氣與缺點而選擇排斥或批判。這種慈悲心,不僅在修行中至關重要,在生活中同樣適用。對於個人而言,慈悲包容意味著在面對外在環境時,試著以柔和的心態接受並理解,而非僅僅追求自我的利益與舒適。慈悲並不等同於完全的遷就,而是一種穩定且深刻的理解力,讓我們能在不同情境中找到平和的心境。
4. 實踐與環境共處的方式
要融入環境,首先便是學會與環境相處,找到自己的定位。例如在職場中,遇到不合心意的同事或任務時,可以選擇以同理心和包容的態度去對待。這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融入環境,也可能改善工作氛圍,減少因抗拒環境而生的焦慮和不滿。這樣的態度讓我們不再僅僅追求環境的改變,而是積極地去適應與合作,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內心平靜。
5. 修行的終極目標:內外一致的和諧
最終,我們的內在修行是為了與外在環境達成一致,這也是修行的核心目標之一。當內心真正能夠包容環境,不再輕易為其所擾,我們便不僅達到個人內心的成長,也能夠真正體會到平靜與安穩的生活狀態。這種內外一致的和諧,讓我們不再隨著環境波動而動搖,反而能在其中找到自我的穩定與充實。
透過這種思維與行為上的轉變,我們不僅能夠成為自身的支持者,也能在周遭的人事物中扮演穩定的角色,散發出包容與理解的力量。就像佛菩薩以慈悲心包容眾生一般,我們也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這種包容力,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在環境中找到一方平靜的淨土。
分類
佛學經典 秉祐日常

佛陀的智慧之筏

佛陀的智慧之筏

#金剛經

#正信希有分第六
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頗有眾生,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?」佛告須菩提:「莫作是說!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為實。當知是人,不於一佛、二佛、三四五佛而種善根,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。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者;須菩提!如來悉知悉見,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。何以故?是諸眾生,無復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、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。何以故?是諸眾生若心取相,即為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若取法相,即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:汝等比丘!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;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?」

#白話解析

佛陀在此教導我們,眾生應該超越對各種表象的執著,無論是對自身的認同(如‘我相’、‘人相’)或對教法的執著(‘法相’、‘非法相’)。這樣的超越才能獲得清淨的信心和無量的福德。佛陀用「筏喻」來比喻,教導眾生應該把教法視為渡河的筏子,當到達彼岸時,筏子也無需再留戀。法與非法都只是手段,最終應放下所有執著,達到真正的智慧解脫。

#秉祐觀點

佛是大覺者,佛陀的教法是為了提升眾生的智慧,當你已經證悟經典裡的智慧,那就該看看別的經典,或是學習更高的智慧,例如,若你已經學會的國小的數學,那就該繼續學更高深的數學。而不是止步於國小數學就好,放下國小數學課本,無須留戀。同理,學佛而不是抱著一本經念一輩子,要放下對特定經文的執著。
分類
八字案例 秉祐日常

「神像粉碎!瘋狂行為的深層秘密揭開!」

「神像粉碎!瘋狂行為的深層秘密揭開!」

Old catholic church

一位70歲的大哥是虔誠的天主教徒,某天突然把家中祭台以及小神像還有其他物品全都摔在地上,這個舉動讓家人嚇壞了,因為長期以來他是這麼虔誠。後來大哥還跟家人說有人要害他,這讓家人更是驚恐,因為大哥平時性格溫和,少與人衝突,何來有人要害他。家人趕緊帶他去就醫,大哥跟醫師說他會聽到聲音,再加上大哥說有人害他,所以醫師開了抗精神病劑。吃了一陣子藥後,他的身體越來越差,走路變得緩慢且有小碎步。

不甘心

家人後來再帶他到醫院檢查,我發現大哥的認知功能已經受損,不過記憶力倒是沒那麼差。他對於自己行動變得遲滯感到很擔心,再談起摔神像的事件,才得知大哥當時聽聞姐姐過世,與姐姐有遺產繼承的紛爭一直未解決。現在姊姊過世,遺產便由姐姐的孩子繼承處理,爭取遺產一事就更難處理。

相信自己正受處罰

他想起過往的付出,卻被不公平對待,一氣之下把家中的東西摔在地上,事後感到相當懊悔,特別是損害神像,更讓他自責,覺得會受處罰。吃藥後,走路開始不俐落,變得緩慢,認為是神在處罰他,或魔鬼因為他破壞神像所以要傷害他。他處在焦慮與憂鬱當中,幸好還沒有傷害自己的想法。

Happy family concept. Top view of happy family of three bonding to each other and smiling
Fun With My Best Friend

錯誤連結

這位大哥的行動遲滯是一種藥物副作用,因為抗精神病劑的副作用包括行動遲滯,出現類似巴金森氏症狀的走路小碎步。但他把這與自己摔壞神像,褻瀆信仰的惡果連結在一起,認為是受到處罰或被害。

秉祐老師建議

1.回診討論藥物問題:要回診跟醫師討論抗精神病劑的問題,以及焦慮憂鬱情緒的治療。

2.宗教指導:向神父求助,讓神父了解狀況,來開導他放下罪惡感,以及不甘心的家庭議題。

3.聽力檢查:到耳鼻喉科求助,安排聽力檢查,配戴助聽器,方便大哥與他人互動。

4.社交互動:鼓勵大哥參與社交活動,讓他有機會講心事,或是定期接受心理諮商。

八字解析

如果你讀到這裡,還沒轉台,那就來簡單聊聊這位大哥的八字。這位大哥八字的年柱是偏財偏印,月柱是七殺傷官,日柱是辛金偏印,時柱未知。他的八字是辛金傷官格,傷官弱,所以較不會有傷官的口舌是非,但不代表大哥沒想法沒脾氣,而是會壓抑在心中。為什麼壓抑? 因為被兩個偏印壓制,使他比較悲觀容易擔心,這符合他本來多疑的性格,不太容易信任別人。若狀況惡化便會擔心有人要傷害自己,變得神經質。因此,大哥需要走出來多與他人互動,否則孤單一人容易陷入擔憂的想法中,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炸失控。

如果你八字也有偏印與傷官,歡迎跟秉祐老師聊聊。秉祐老師可以提供更多專業的建議,幫助你了解自己的性格與命運。

Facebook
Picture of 秉祐
秉祐

我是秉祐,是專業心理師,也精通命理與占卜。我的修行源自於二十多年前一次神聖的相遇,當年在獅頭山普獻法師的引薦下,幸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互動,深刻體會到法師們慈悲和智慧。讓我在歸師地藏王菩薩後,啟發我的修行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