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最新活動

把握八字命盤 打造和諧人際關係

最近台灣掀起職場霸凌的討論熱潮,其實很多衝突的根源,來自於不了解自己與他人的相處模式。八字命理中的五行生剋理論,正是一把解碼人際關係的鑰匙!

五行講求相生相剋:木生火,火生土,金剋木,水剋火……這些看似簡單的關係,其實深藏著我們與他人互動的秘密。職場中,若你屬木,而對方屬金,可能就會感到被對方「壓制」;若你屬火,而同事屬水,彼此情緒可能常常「相剋」。但這並非絕對的對立,了解生剋關係後,我們能找到「化解」的平衡點,變剋為生,化敵為友。

透過八字,我們不僅能看清自己與他人的五行結構,也能找出彼此互補的地方。例如,火旺者可以多與土旺的人合作,形成穩定支撐;金強者則適合與木旺者互動,激發更多創意與成長。當理解了生剋的道理,霸凌不再只是對抗,而是學會如何找到解套之道!

你是否也想了解自己的五行密碼,破解職場困局?用八字重新看人際關係,找回屬於你的平衡!

🌈報名連結
https://reurl.cc/V0aeGQ (免費)

🌈台北12/8、22高雄12/14、28
課程詳情:https://reurl.cc/qnDXOp

分類
八字學理 八字心理學

太陽與燭光的秘密!!?

火為禮的基本概念

在五行中,「火」代表熱情、光明、生命的活力,還有一種內心的溫暖和外在的表達力。在傳統文化中,火象徵「禮」,是因為火能夠給予人光亮和溫暖,但又需要節制,否則會燒毀一切。就像我們待人接物一樣,表現得太過熱情可能會讓人受不了,但太冷漠又顯得不近人情。「禮」就是找到那個剛剛好的分寸,既溫暖別人又不冒犯別人。

丙火和丁火的特性

在八字中,火分為「丙火」和「丁火」,它們雖然同為火,但性格和表現方式差異很大。可以把它們想像成「太陽」和「燭光」。

丙火:像太陽一樣的大火

  • 性質:大氣、熱情、直接 丙火就像白天的太陽,光芒四射、溫暖萬物,充滿熱情和活力。它不會隱藏自己的情感,往往給人一種直來直往的感覺。
  • 展現禮的方式:坦率、豪爽 丙火的「禮」是非常大方的。例如,丙火的人對人非常熱情、開朗,喜歡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關心。比如一個丙火的人如果看到同學心情不好,可能會馬上送上幾句開朗的鼓勵話,或甚至直接請你吃冰淇淋,讓你開心起來。
  • 可能的缺點:過於強烈 太陽的熱量太強時,可能會讓人覺得「太燥熱」或者有壓力。丙火有時在表達上太直接,可能會不小心傷到別人。

丁火:像燭光一樣的小火

  • 性質:溫柔、細膩、內斂 丁火就像晚上的燭光或油燈,它是柔和而持久的,善於在細節中表達自己的情感,給人一種靜靜的溫暖。
  • 展現禮的方式:體貼、含蓄 丁火的「禮」是比較內斂的。例如,丁火的人如果看到別人心情不好,可能不會馬上跑去安慰,而是默默地遞上一杯熱茶,或者寫一張暖心的小紙條,表達自己的關心。
  • 可能的缺點:過於小心翼翼 丁火有時太過溫柔,可能會顧慮過多,導致錯過表達自己情感的最佳時機。
Pit fire flame
Old Candle In Church. Candle Light Flame Near Ancient Wall

丙火與丁火的異同

特性丙火(太陽)丁火(燭光)
光芒明亮而大,光照四方柔和而小,聚焦在某個點
性格豪爽、直接,充滿能量細膩、溫柔,耐心而體貼
禮的表現熱情、主動,用行動表達關懷含蓄、貼心,用細節表達溫暖
缺點太強烈,可能會讓人有壓力太含蓄,可能會讓人忽略其關懷

丙火和丁火的故事比喻

讓我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它們的不同吧!

有一天,小明和小芳都是丙火,小華是丁火,他們的朋友小天心情不好。

  • 小明(丙火)看到小天愁眉苦臉,立刻大聲說:「來來來,走!我帶你去吃好吃的,吃飽了什麼煩惱都沒有了!」這是丙火熱情直接的方式。
  • 小芳(也是丙火)則用另一種方法,說:「你有什麼煩惱就跟我說,我幫你解決!」她想用她的能量幫對方解決問題。
  • 而小華(丁火)呢?他沒有說太多話,而是默默地給小天倒了一杯熱茶,輕聲說:「這茶很暖胃,慢慢喝,你會覺得好一點。」這就是丁火用溫柔的細節表現關懷。

丙火和丁火的禮之美

  • 丙火的大方熱情,像是太陽給予世界光和熱;它的「禮」充滿活力,帶來積極的感染力。
  • 丁火的細膩溫柔,像是燭光照亮黑暗的角落;它的「禮」充滿心意,讓人感受到無聲的溫暖。

丙火和丁火,都是「禮」的重要表現,只是方式不同而已。就像生活中,有時候需要有人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(丙火),有時候則需要一個安靜的陪伴(丁火)。懂得欣賞這兩種「火」的禮之美,就能更好地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!

分類
八字心理學 心理諮商

命理或心理諮詢都能助人,哪個方法適合你?了解這些特徵就能判斷

阿哲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,最近遇到了人生的瓶頸。他每天早晨睜開眼就感到壓力山大,工作不順、感情無解,連吃飯都提不起勁。他內心吶喊:「為什麼我的人生這麼難啊!」

有一天,阿哲在滑手機時,看到一個網路廣告:「命理諮商 vs 心理諮詢,哪一種更適合你?」阿哲點了進去,結果文章一大堆術語,讓他更加迷茫。選哪一個就看你的需求,秉祐老師來告訴你~

適合心理諮詢的人

  1. 需要深度解決內心困擾的人
    心理諮詢特別適合那些感到持續的情緒低落、焦慮、不安或有明顯壓力的人。心理師會幫助你透過對話,剖析問題的根源,找到解決方案。

  2. 有具體心理健康問題的人
    如果你經歷了抑鬱、焦慮、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等心理困擾,心理諮詢是最佳選擇。心理學的方法如認知行為治療、正念訓練可以直接對應這些問題。

  3. 想改變行為模式的人
    如果你想突破自己的習慣、行為或思考模式,心理諮詢能提供科學的方法來支持改變,例如時間管理、壓力調適或與他人的溝通方式。

  4. 尋求長期內在成長的人
    心理諮詢適合那些不僅希望解決當下的問題,還想提升自我了解和內在穩定感的人。心理師會陪伴你逐步探索自己,建立健康的心態和行為。

  5. 對傳統文化信仰無感,或更信賴科學方法的人
    如果你更傾向於以邏輯分析問題,不相信運勢或命運注定,那麼心理諮詢更符合你的需求。

selective focus of female psychic laying tarot cards near divination stones

適合命理諮商的人

  1. 對未來感到迷茫,需要方向感的人
    命理諮商特別適合那些想知道「我下一步該怎麼走?」或「我天生的優勢在哪裡?」的人。命理學可以幫助你從命盤中找到性格優勢和潛力,提供決策的參考。例如,適合轉職、創業還是穩定工作?命理師能提供清晰的建議。

  2. 重視傳統文化、相信天命的人
    如果你本身對易經、八字、紫微斗數等命理工具感興趣,並希望以此作為自我探索的方式,那麼命理諮商就很適合。這類人通常願意接受命理師的解讀,並從中尋求啟發。

  3. 想透過命理探索人際關係的人
    當你想了解為什麼與某個人總是相處不來,或是與伴侶、家人之間的性格衝突,命理諮商可以提供一些視角來解讀雙方的特質和互動模式。

  4. 尋求心靈安慰的人
    在面臨人生的重大困境時(如感情、事業、健康問題),命理學的「天命說」能讓人接受當下,並相信未來仍有希望,這對那些需要情緒支持的人來說很有效。

兩者結合適用的人

有些人同時適合命理諮商與心理諮詢,特別是那些希望從多元角度了解自己的人。例如,透過命理了解性格和大方向,再透過心理諮詢針對情緒或行為問題進行調整。這種整合的方式能更全面地解決問題,既有宏觀視野,也有微觀細節。

簡單來說

  • 命理學讓人了解「大局」,心理學則幫助你解決「當下」的困境。
  • 如果命理學告訴你「你有學習的天賦」,心理學會幫助你掌握具體的學習技巧和動力。
  • 如果命理學提醒你「今年可能遇到情感波動」,心理學則幫助你建立健康的應對方式和人際關係。
  • 命理學:讓你看得更遠、更高,了解自己可能的命運走向。
  • 心理學:讓你知道該如何行動,解決困境,實現改變。
分類
秉祐日常

心理學跟佛學有什麼相同處?

心理學和佛學,雖然一個是現代科學的產物,一個是古老的修行智慧,但它們之間有不少相似之處,尤其是在對「自我」、「心靈」、「情緒」和「內在覺察」的探討上。秉祐認為它們在幾個核心理念上有相同之處:

1. 自我覺察與內觀

佛學中強調「觀心」和「自我覺察」,學習觀察自己的念頭、情緒,不執著於外界的變化。心理學中的「自我覺察」概念則著重於了解自己的想法、感受和行為模式,讓人更理解自己。無論是佛學還是心理學,都鼓勵人們去認識自己的內心,跳脫慣性反應,以更清晰的心態面對生活。

2. 接納和放下

佛學倡導「放下」,尤其是在面對痛苦和困擾時,學會接受現實、不執著於自我中心的欲望。心理學中的「接納與承諾療法」(ACT)則強調「接納」自己的情緒和生活經驗,不對抗不逃避。兩者都認為,接納現實、不強求自己改變情緒,是減少內心衝突、獲得平靜的關鍵。

3. 慈悲心與同理心

佛學重視「慈悲心」,強調對所有眾生保持理解和善意,並看淡他人的過錯。心理學則重視「同理心」,在治療過程中,心理師學習用同理心理解個案的感受,這有助於個案感受到被理解,進而敞開心扉。慈悲心和同理心都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態度,從理解和包容出發,對自己和他人都更能產生善意。

Close-up image of marker highlighting word psychology in book.

4. 對無常的理解

佛學核心之一是「無常」,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,不會長久不變。心理學雖然沒有直接提出「無常」的概念,但很多理論,比如情緒調節、壓力適應等,也在告訴我們情緒、生活壓力都是變動的,擁有面對改變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環。兩者都認為接受無常的智慧,可以讓人減少對不確定性的恐懼。

5. 減少自我執著

佛學教人們減少「我執」,也就是對自我中心的執著,認識到自我是多種因素暫時組成的,而非絕對的存在。心理學中的「自我認知偏誤」也告訴我們,過度關注自我會產生偏見,影響判斷。佛學和心理學都鼓勵人們跳出「自我中心」的限制,用更開闊的心胸去理解世界和他人。

6. 減輕痛苦的方法

佛學的修行目標是解脫痛苦,尋找內在的平靜,而心理學致力於改善心理健康,幫助人們減少焦慮、抑鬱等痛苦。佛學中的「八正道」、冥想等方法,與心理學中的正念(mindfulness)療法有很多相似之處,尤其是在放鬆身心、增強專注力方面。正念冥想已被現代心理學廣泛應用於治療,證明它對於減輕壓力、焦慮等情緒困擾具有顯著效果。

所以阿….

心理學和佛學有許多交集之處,特別是在理解人類的情緒、行為,以及如何面對痛苦和追求平靜方面。佛學的智慧與心理學的實證研究相輔相成,能夠幫助人們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。因此,將這兩者結合起來,能為自己和他人提供更深層的支持和療癒方法。

分類
心理諮商 心靈保健室

感受不到被愛嗎?我們能做些什麼呢?

從佛學的觀點,佳琳為何始終感受不到父母的愛?

1. 感受不到被愛的原因

(1) 愛的執著與條件化

  • 佛學認為,愛是一種美好的情感,但當人執著於「他人必須以某種方式愛我」時,就會帶來痛苦。例如,希望父母的愛能完全符合自己的需求,這是對外在條件的過度期待。
  • 這種執著讓人陷入「欲求不滿」的狀態,因為外在的愛往往不如預期。

(2) 自我中心的遮蔽

  • 感受不到被愛,有時來自於自我中心的執念——過於專注於自己的需求,而忽略他人表達愛的方式。佛教提醒我們,愛的表達方式是多樣且無常的,應該以開放的心去感受。

(3) 無明與錯誤認知

  • 在佛學中,無明(即不了解事物的本質)使人誤解愛的真實意義。人常將愛等同於滿足自我需求,而非出自無條件的慈悲與關懷。
meditation bells instruments for a meditation ceremony

2. 佛學的應對方式

(1) 修習慈悲心

  • 佛法強調「慈悲」是無條件的愛與關懷。當我們感受不到被愛時,可以透過修習慈悲心,學習主動關懷他人,而不是單純期待愛的回報。
  • 修習方法:
    • 慈心觀:觀想自己對他人付出的愛與善意,感受內在的喜悅。
    • 悲心觀:思考他人可能因表達能力有限而無法回應愛,這是值得同情而非責怪的。

(2) 覺察無常與放下執著

  • 愛是無常的,不可能永遠以我們期待的方式呈現。佛學教導我們觀察這種無常,學會放下對特定形式的愛的執著。
  • 修習方法:
    • 觀無常:思考世間一切都是變化的,愛也可能有多種形式,如父母的行動勝於言語的表達。
    • 觀緣起:理解愛的存在是多因緣和合而生,無法完全由自己掌控。

(3) 內在滿足的修行

  • 佛教強調「自愛」的力量,認為真正的愛源於內在的平靜與智慧,而非外界的回應。
  • 修習方法:
    • 禪修與正念:透過靜坐與觀心,讓自己不再被外在需求牽動,從內心找到穩定的滿足感。
    • 自我慈悲:如佛經中所提到,善待自己如善待珍貴的朋友,讓自己的內心成為愛的泉源。

(4) 重新理解愛的本質

  • 佛學中的愛,不是基於欲望或佔有,而是一種無條件的布施與祝福。當我們將「愛」轉化為「慈悲」時,就不再追求回應,而是專注於自己的付出與內在圓滿。

佛學看待感受不到被愛的問題,重點在於轉化內在的執著與錯誤認知,培養慈悲心,放下對外在回應的依賴,並透過禪修與智慧找到內心的滿足感。當我們不再一味追求外在的愛時,內在的平靜與愛自然會湧現

分類
心理諮商 心靈保健室 秉祐日常

修復被愛的雷達

修復被愛的雷達

佳琳是一位堅強的女性,在他人眼中,她是個懂事又努力的人。然而,她的內心卻長期被一個問題糾纏:為什麼她如此付出,卻始終感受不到父母的愛?

從小,佳琳就習慣將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,努力迎合父母的期待,成績要好,行為要乖。可是,父母似乎對她的努力總是輕描淡寫,甚至批評她不夠完美。成年後,這種渴望愛的心態並未停止,反而影響了她的婚姻。結婚多年,佳琳發現自己一再付出,卻無法感受到伴侶的理解。終於,她的婚姻在一場爭執中畫下句點。

離婚後,她選擇創業,試圖用事業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。然而,即使事業小有成就,那份孤獨與空虛感依然如影隨形。

她紅著眼說:「為什麼我做得這麼好,他們還是看不到?」

諮商的過程充滿挑戰。佳琳不願面對過去的傷口,總覺得回憶只會讓她更痛苦。但隨著時間推移,秉祐老師透過耐心的傾聽與引導,幫助佳琳逐步理解,父母的愛並非不存在,而是以她不熟悉的方式表達出來。

在一次關鍵的諮商中,秉祐老師對佳琳說:「或許,父母的愛不像你期待的那樣直接,但它們一直都在,只是用另一種語言說出來。你願意試著去翻譯它們嗎?」

佳琳開始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父母的行為。她發現,母親在她忙碌時默默做好飯菜,父親會默默地遞給他金錢,這些都是愛的表現,只是她過去忽略了。

四年的陪伴不長也不短。直到今天,佳琳終於平靜地說:「我明白了,他們是愛我的,只是用我不熟悉的方式。」那一刻,佳琳的眼中多了一份釋然與柔和。

秉祐老師感到欣慰,他知道佳琳的「被愛雷達」終於開始恢復正常。她不再執著於父母未給予的部分,而是學會感受和珍惜那份早已存在的愛。

佳琳的世界變得不一樣了。她的內心從過去的匱乏感,轉向接納與感恩。她不僅重建了與父母的關係,也重新找回了與自己的連結。

四年的諮商旅程,是佳琳從傷痛走向自我修復的路程。她終於明白,愛的形式可能千變萬化,而幸福來自於接納那份愛的獨特性。

Grandfather with daughter outdoors

為什麼改變會需要這麼長的時間?


改變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,尤其當涉及到深層的情感與早期家庭關係時,原因有以下幾點:

1. 內在信念的根深蒂固

  • 佳琳從小在與父母的互動中,形成了對自我價值的看法和對愛的理解。這些「內在信念」可能包括「只有無條件付出才值得被愛」或「父母不愛我」。要改變這些根深蒂固的信念,需要逐步重建,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。

2. 認識和接納情緒的過程

  • 面對舊傷時,人通常會感到痛苦甚至抗拒。像佳琳一樣,接納「父母是愛自己但表達方式不同」的觀念,意味著她要重新審視過去許多刻骨銘心的回憶,這個過程會激起複雜的情緒。因此,諮商需要足夠的時間,讓她慢慢消化和接納這些情緒。

3. 新的思維模式需要練習與鞏固

  • 當佳琳開始意識到父母愛她只是表達方式不同時,她並不會馬上改變內在感受。這種新的思維模式需要經過不斷的練習與反思,逐漸成為一種自然的反應。就像學習新技能一樣,習得並熟練運用需要時間。

4. 長期的情感修復過程

  • 佳琳與父母的情感關係積累了多年的複雜感受,這些傷痛和誤解也需要長期的療癒。她的成長過程中,可能一次次因為無法得到期待的回應而失望,這些累積的情感需要一層層剝開,並在安全的環境中慢慢修復。

5. 人生重大變故的影響

  • 佳琳在四年中經歷了離婚、創業等人生重大事件,這些改變會影響她的心理狀態與自我認知。這些事件會為她帶來情緒波動與自我重建的需求,延長了她能夠全然專注於父母關係的修復過程。

6. 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建構

  • 當佳琳慢慢學會不再以父母的認可為自我價值的依據時,她的內心需要經歷一場從外在需求轉向內在支持的過程。這個自我建構的過程也需要時間,讓她能逐步從內在獲得滿足感,而非再依賴父母的回應。

7. 安全的心理支持與時間的積累

  • 在四年諮商過程中,秉祐老師提供了持續的心理支持,讓佳琳在安全的環境中逐步探索與修復這段關係。這種關懷與支持,讓她能夠在適當的步伐下逐漸接納和改變,不必急於求成。

這段漫長的過程最終帶來深層的改變。對佳琳來說,這不僅是理解父母的愛,更是重新定義了「愛」與「自我價值」,成為她內心更加穩定、成熟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