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餐桌上的風暴
「我不吃青豆!」四歲的兒子小傑把湯匙用力地扔在桌上,清脆的撞擊聲像一記警鐘,敲碎了雅雯僅存的耐心。
這已經是這週第三次了。每天的晚餐時間,都像一場無法預測的戰爭。雅雯深吸一口氣,感覺胸口有一股熟悉的灼熱感正在迅速蔓延。她花了一整個下午準備晚餐,換來的卻是兒子的尖叫和反抗。
「你必須吃!不然不准看卡通!」她脫口而出,聲音比她預期的更尖銳、更冰冷。
「我討厭妳!」小傑漲紅了臉,大吼著從椅子上滑下來,跑回房間,用力甩上門。
「砰!」的一聲,整個家瞬間陷入死寂。雅雯呆坐在餐桌旁,望著那盤幾乎沒動過的飯菜,眼淚不聽使喚地掉了下來。她感到無比的挫敗與孤單。她愛她的孩子,但為什麼教養這件事,會讓她變成一個連自己都討厭的、只會威脅和吼叫的母親?她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,在教養的汪洋中迷失了方向。
發現正向教養
夜深人靜,雅雯哄睡了哭累的小傑,自己卻毫無睡意。她打開筆電,在搜尋欄裡絕望地打下:「如何教不受控的孩子」、「孩子一直唱反調怎麼辦」。跳出來的結果五花八門,從嚴厲管教到百依百順,各種理論讓她更加困惑。
就在她準備放棄時,一個標題吸引了她的注意:「全方位教養指南」
她點進了一個設計簡潔的互動網頁。網頁開頭寫著:「這是一趟探索「正念」與「正向」教養的旅程。我們將結合內在的自我覺察與外在的溫和策略,幫助您從吼叫走向連結,在混亂的日常中找到平靜與喜悅,培養出自信、快樂且有能力的孩子。」
網頁引導她做了一個簡單的測驗,問題圍繞著她在壓力下的反應、對孩子行為的看法。結果很快就出來了,她的教養風格被標示為「獨裁式」——在衝突中容易被情緒主導,習慣使用懲罰和威脅來控制局面,但長期效果不佳,且容易破壞親子關係 。
雅雯苦笑著,這段描述簡直一針見血。
接著,網頁向她介紹了兩種她從未深入了解的教養哲學:正念教養 (Mindful Parenting) 與 正向教養 (Positive Parenting)。
-
正念教養,網頁解釋道,是一趟向內的旅程。它不先問「如何改變孩子」,而是問「此刻,我的內在發生了什麼?」。它教導父母在被激怒的瞬間,按下一個「暫停鍵」,覺察自己的情緒,從而做出有意識的回應,而非自動化的反應 。
-
正向教養,則是一幅向外的地圖。它基於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,認為孩子的「不當行為」,其實是為了尋求歸屬感與價值感的錯誤嘗試 。它提供了一套「溫和且堅定」的工具,強調「先連結,再糾正」,目標是教導孩子長期的生活技能,而非追求短期的服從 。
看著這兩種看似不同卻又好像能互補的理念,雅雯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。或許,她需要的不是更多的「方法」,而是先找回那個平靜的自己。
練習按下「暫停鍵」
雅雯決定從正念教養開始。網頁上的建議很簡單:當感覺情緒快要失控時,先暫停,專注於三次深呼吸 。
幾天後的下午,小傑在客廳玩積木,不小心把整座高塔都推倒了。他瞬間崩潰,躺在地上大哭大叫。過去的雅雯會立刻上前說:「哭什麼哭!自己弄倒的就自己收拾好!」
但這一次,當她感覺到那股熟悉的煩躁感湧上心頭時,她想起了那個「暫停鍵」。她悄悄轉過身,背對著小傑,閉上眼睛,專注地做了三次深呼吸。一、二、三。她感覺到胸口的緊繃感稍微鬆開了。她沒有壓抑自己的煩躁,只是靜靜地觀察著它,像看著天空飄過的一朵雲 。
這個短暫的暫停,給了她寶貴的思考空間。她不再是一個被情緒綁架的母親,而是一個能夠選擇如何回應的成年人 。
她轉過身,走到小傑身邊坐下,用平靜的聲音說:「我知道你很難過,你好不容易蓋好的城堡倒了。」
小傑的哭聲漸漸變小,他抬起頭,用淚眼汪汪的眼睛看著媽媽。那一刻,雅雯知道,僅僅是這一個小小的改變——先安頓好自己——就已經截然不同。
溫和且堅定的新語言
當雅雯越來越能熟練地使用「暫停鍵」後,她發現自己有了實踐正向教養的內在能量。她不再害怕衝突,因為她知道自己有能力保持冷靜 。
又是一個晚餐時間,小傑再次對花椰菜皺起了眉頭。
「我不要吃這個!」
雅雯感覺到自己的心跳開始加速,但她立刻啟動了正念練習,深吸一口氣。她穩住了自己這艘船的錨。
接著,她開始運用正向教養的「地圖」。她讓自己的視線與小傑平行,溫和地說:「我知道你不太喜歡花椰菜的味道,感覺有點奇怪,對嗎?」——這是「先連結,再糾正」的第一步:同理孩子的感受 。
小傑點了點頭,緊繃的嘴角放鬆了一些。
然後,雅雯用堅定的語氣說:「不過,我們的身體需要蔬菜才能長高長壯。今天我們需要吃掉它。」——這是「溫和且堅定」中的「堅定」,清楚地設立界線,不因孩子的反抗而退讓 。
小傑想了想,指著飯碗說:「混在一起。」
那天晚上,小傑雖然吃得慢,但他確實把花椰菜吃完了。餐桌上沒有吼叫,沒有眼淚。雅雯看著兒子,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溫暖與感動。她意識到,正念教養是那個讓她能在風暴中站穩的「錨」,而正向教養則是那張指引她航向目的地的「指南針」。 沒有錨,船會被風浪打翻;沒有指南針,船會在原地打轉。兩者結合,才讓她真正找到了方向。
從控制到引導的旅程
從那天起,雅雯的教養風格發生了深刻的轉變。她不再將小傑的挑戰行為視為對自己的挑釁,而是理解到,那是一個孩子在用他有限的方式表達需求或測試界線 。
她學會了用幽默感化解僵局,用建立慣例流程來增加孩子的安全感,並在每一次互動中,尋找教導孩子解決問題、尊重他人等重要生活技能的機會 。
教養之路依然充滿挑戰,小傑還是會有情緒崩潰的時候,雅雯也偶爾會感到疲憊。但不同的是,她不再害怕這些時刻。她知道,每一次的衝突,都是一次練習覺察、練習連結、練習引導的機會。她不再追求成為一個「完美」的母親,而是努力成為一個「穩定而溫暖」的大人 。
她與小傑的關係,從一場權力的拉鋸戰,變成了一段共同成長的旅程。她發現,當她停止試圖「控制」孩子,轉而開始「引導」他時,她不僅找回了教養的樂趣,也重新找回了那個溫柔而強大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