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心理諮商

不是「如果我接了電話」,而是「如果我能原諒自己」

目錄

那年,小師兄因為玩遊戲,錯過了一通好友的來電。
隔天,噩耗傳來——那位好友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。

從那一刻起,小師兄的內心就像卡住了。他反覆問自己:「如果我當時有接電話呢?是不是一切就不會發生?」他把這個假設掛在心頭好幾年,像是無形的鎖鏈,把自己困在「如果」的監牢裡。

看起來,這是一種很深的責任感——但,真的是嗎?


☁️ 真正的責任,該由誰承擔?

在悲劇面前,我們總渴望找出一個原因。這樣,內心或許就能有個交代。但人生有時偏偏不是這樣運作的。

  • 小師兄沒有惡意。

  • 他當時也不知道好友正處在風暴中。

  • 而最終的選擇,是那位好友做出的。

我們可以難過、可以懊悔,但不能因此就把另一個人的生命選擇,全部算在自己身上。這不是責任,這是過度承擔


🧠 為什麼人會選擇自責?

心理學有個名詞叫「控制幻覺」——當人無法接受「自己其實無能為力」時,會傾向相信「也許我能控制什麼,但我沒做到」。

這是一種自我安撫,也是一種創傷逃避。因為:

怪自己,雖然痛苦,但比承認自己完全無能為力,來得容易。

就像是:「如果我接了那通電話,也許他就不會走。」這句話聽起來充滿感情,但其實只是一種內心難以承受現實的折射。


💔 真正的哀悼,不是自責,而是懷抱

小師兄的自責,來自他對好友的愛與不捨。這份感情是真實的、可貴的,也正因為他是這麼在乎,才這麼痛。

但是,我們得學會分辨:懷念與懊悔,不是一回事。

  • 懷念,是帶著愛與祝福,回望一段緣分;

  • 懊悔,則是用鞭子,不斷抽打自己,直到心靈麻痺。

前者會讓人成長與昇華,後者則可能讓人停滯、封閉,甚至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信任。


🌱 與其說「我救不了他」,不如說:「我正在學著與這段傷痛共處」

小師兄或許永遠不會知道,自己若是接了那通電話,會不會改變什麼。但有一件事他可以知道——

他那天只是在做一個普通人會做的事。
他不是神,也不是天命的守門人。

真正的療癒,不是要他忘記那位好友,也不是要他停止難過;而是讓他有一天能說出:

「我願意帶著這份遺憾,繼續活下去,活出我與他都想看到的生命。」


🕯 給所有曾經自責過的人

如果你也曾像這位小師兄一樣,對某段過往耿耿於懷,請記住:

  • 你不是全知全能的人;

  • 你不需要為你當時無法預知的事負責;

  • 你可以為那段記憶流淚,也可以選擇放下。

因為真正的愛,是包含自己在內的慈悲。


✨ 當你過度自責任,要學會溫柔地原諒自己

人生的劇本,從來就不是你能一手安排的舞台。
有些錯過、來不及、措手不及,都是命運的一部分。

請不要用懲罰自己的方式來愛一個已離開的人。
那位好友若在天之靈,也不希望你因此封閉自己的心。

不是「如果我接了電話」,
而是「如果我能原諒自己,那才是他真正的救贖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