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心理諮商 心靈保健室 正念與瑜珈 秉祐日常

內在小孩與自責的泥沼:小語的成長之路

辦公桌上的枯萎花朵:自責的序曲

 

小語走進諮詢室時,眼眶泛紅,聲音帶著哭腔。她提及辦公桌上那束花,如何讓她陷入巨大的自責與崩潰。她自述:「我好幾次都想買花讓辦公室多點生氣,可每次都只是路過。好不容易買了,花店老闆提醒我要頻繁換水才能讓花持久,結果呢?我拖了一個星期才換,花都快枯萎了!」話語間,是對自己的深深失望,淚水再也止不住。「我好討厭這樣的自己,想做卻又做不到,就像個廢物!」小語哭得泣不成聲。

 

不相信自己的能力:內在小孩的聲音

 

我輕聲問她:「小語,妳有沒有覺得,這種『想做卻又做不到』的感覺,讓妳回到了很久以前的一種狀態?」小語茫然地看著我。

「就像一個需要依賴他人的孩子。」我緩緩說道:「在面對未知時,會因為害怕做不好,或者覺得自己做不到,就乾脆什麼都不做。因為只要不開始,就不用擔心會出錯,會讓自己難過或失望。妳內心是不是也有一種聲音,告訴妳『反正我做了一定會搞砸,不如別做』?」

小語愣住了,隨後點點頭,淚水又流了下來。「對,就是這種感覺…我好像總是不相信自己能完成任何事情,一想到要做什麼,就會預設會有狀況,所以就寧願什麼都不做。可是理智上,我又知道這樣是不對的,我還是希望能改變。」

 

關係中的失衡:為了陪伴而放棄底線

 

接著,我們談到了小語在人際關係中反覆出現的模式。她坦承,自己似乎總是要有人陪伴才能感到安心,甚至在感情中,為了留住對方,會不斷退讓。「我第三任男友就是這樣…我放棄了所有的底線,只希望他能留在我身邊,即使我內心深處渴望被尊重,但因為無法獨立,最終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。」她說這話時,臉上帶著一種深沉的無力感。

 

靜心練習:放下執著,回到當下

 

我鼓勵小語嘗試靜心練習。「小語,其實『一切為心造』。我們內心的許多困境,都源於我們對自己的信念和執著。當妳試圖靜心時,不需要刻意追求什麼,就只是回到當下,觀察自己的呼吸,感受自己的存在。」

幾天後,小語再次來到諮詢室,她看起來有些沮喪。「老師,我試著靜心了,可是我的腦袋比以前更吵了,念頭一個接一個,比上次還要難靜下來。」

我微笑道:「『比較』就是一種執著啊,小語。當妳說『比之前更多念頭』、『比上次更難靜心』時,妳是不是在把這次的經驗和妳預設的『靜心應該有的樣子』,或者上次的經驗做比較呢?」小語思索片刻,點點頭。

「現在,試著不要去比較,也不要去評判。就只是回到妳靜心前的狀態,感受一下自己現在的內心。」我引導她。她閉上眼睛,深呼吸幾次,然後慢慢睜開。「嗯…好像…是比靜心前好一點了。」她的語氣中帶著一絲不確定,但臉上的表情明顯放鬆了些。

 

識破心念的騙局:看見內在的力量

 

「這就是了。」我說:「我們內心的想法,常常會像魔術師一樣欺騙我們。它會讓妳相信『妳做不到』,讓妳覺得『妳會失敗』,甚至讓妳在靜心時,創造出『更難靜心』的錯覺。但這些都只是『心念』罷了。當妳放下評判和比較,只是單純地去感受,妳會發現內在的狀態其實一直在變化,而且往往比妳想像的要好。」

「就像妳買花一樣,那個『不想停下來買』、『不想換水』的念頭,其實都是內心不相信自己能夠完成的聲音在作祟。而當妳真正開始做的時候,即使中間有波折,妳也依然有能力去處理,去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。其實,妳比自己想像的更有力量,妳有能力去照顧好它,也有能力去照顧好妳自己。」

「靜心也是如此,它不是要妳達到一個完全沒有念頭的狀態,而是要妳學會與這些念頭共處,不被它們牽著走。當妳練習得越久,妳會發現這些念頭騙人的把戲,就越難得逞。」

小語若有所思地點點頭,臉上的淚痕已經乾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絲堅定。「謝謝老師,我好像有點明白了。」

「嗯,記住,一切為心造。妳內心的困境,往往是妳的信念所創造出來的。而當妳開始相信自己有能力、值得被愛、能夠獨立時,那些曾經困住妳的迷霧,就會逐漸散去,妳才能真正看見內心那朵,屬於妳自己的美麗花朵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