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心理諮商

法會上的拜懺,餐桌旁的眼淚

虔誠的執著

林文德的雙手,彷彿是為了合十而生的。他的指節因長年捻著佛珠而顯得平滑,身上總飄散著若有似無的檀香,那是法會沾染回來的氣息。

自從三年前父母相繼離世後,林文德便將他大部分的清醒時間,都奉獻給了為亡者舉辦的法會與拜懺儀式。他的辦公桌上,放的不是公司報表,而是一整年的法會行事曆。梁皇寶懺、三昧水懺、地藏懺……每一個紅圈圈出的日期,對他而言都比結婚紀念日或兒子的生日更加神聖。

他堅信,為往生的父母勤做功德、誠心拜懺,是洗刷他們在世時可能犯下的業障,並為他們鋪就一條通往極樂淨土的康莊大道。這份孝心,成了他後半生最重要的修行。

被忽略的家人

然而,當他在蒲團上虔誠跪拜,口中誦念著佛號,為牌位上的名字祈求冥福時,家中那張溫熱的餐桌旁,卻總有兩個身影在靜默中等待。

他的妻子雅惠,是個溫婉的女人。起初,她敬佩丈夫的孝心。她會為他準備好海青(居士服),看著他莊嚴地出門。但漸漸地,這份敬佩被孤單所侵蝕。晚餐,常常是她與兒子小傑兩個人吃。飯菜從熱氣騰騰,等到溫涼,再到她默默收進冰箱。丈夫回家時,總帶著一身疲憊與法會的餘音,對她一天的辛勞與心情,只剩下簡單的「阿彌陀佛」作為回應。

兒子小傑,今年國三,正值少年敏感而騷動的時期。他記得小時候,父親會帶他去公園放風箏,會在他考滿分時驕傲地把他舉過頭頂。但現在,父親的眼光似乎總能穿透他,望向一個他無法觸及的世界。父子間的對話,從生活日常,簡化成了單向的告誡:「要孝順」、「要惜福」、「別造業」。

衝突的開端

一次,學校要舉辦家長懇親會,小傑鼓起勇氣,在前一晚對剛從法會回來的父親說:「爸,你明天……可以來嗎?」

林文德正脫下海青,聞言愣了一下,隨即面露難色:「明天不行啊,水懺的最後一天,『總迴向』最重要了,我答應師父要做功德主的。我這是為你阿公阿嬤,也是為我們全家祈福啊。」

小傑的眼神黯淡下去,他低下頭,小聲地說:「可是,全班就我……」

「哎呀,你這孩子怎麼不懂事!」林文德打斷他,語氣帶著一絲不耐,「拜懺消業,家裡才會平安,你讀書才會順利,這比去學校開那種會重要多了!心誠則靈,懂嗎?」

小傑沒再說話,轉身回了房間。雅惠在廚房聽著這一切,心中一陣酸楚。她端著一碗剛熱好的湯走出,輕聲說:「文德,小傑他……很希望你去。」

「妳也要跟著孩子胡鬧嗎?」林文德皺起眉頭,「我做這一切,難道是為我自己嗎?還不都是為了這個家,為了父母能離苦得樂!」

雅惠將湯碗放在桌上,嘆了口氣:「文德,爸媽已經走了。我們當然要為他們祈福,但小傑是活生生站在我們面前的啊。他的成長,只有一次。你為牌位上的名字唸再多經,也換不回他此刻失落的心情。」

「妳不懂!業力的牽引,不是我們凡夫俗子能想像的!一刻都不能鬆懈!」林文德的聲音拔高,彷彿在捍衛一個不容置疑的真理。

失控的軌跡

那晚之後,家裡的氣氛更加凝重。小傑開始晚歸,成績一落千丈,甚至學會了抽菸。林文德發現後,勃然大怒,他將這一切歸咎於「家門不幸,業障現前」,解決之道,竟是為兒子立了個「消災除障」的疏文,並更頻繁地參與法會,試圖用更多的功德來「化解」兒子的叛逆。

直到那天,一通來自學校訓導主任的電話,如同一記警鐘,狠狠敲在林文德的頭上。小傑因為和同學發生嚴重肢體衝突,把對方打到送醫,自己也被帶到了警察局。

遲來的覺醒

林文德趕到警局時,看見兒子那張年輕卻充滿倔強與憤怒的臉。他第一次不是在佛堂,而是在這個冰冷的空間裡,感受到一種名為「悔」的情緒,但這份悔,卻與任何經文都無關。

在回家的路上,車內的沉默壓得人喘不過氣。雅惠終於開口,聲音沙啞卻異常平靜:「文德,你每天都在拜懺,你真的知道『懺』是什麼意思嗎?」

林文德握著方向盤的手微微顫抖。

雅惠繼續說:「師父們常說,懺,是懺其前愆;悔,是悔其後過。重點不是對著牌位磕多少頭,而是要反省自己的言行,然後發誓永不再犯。你每天為爸媽懺悔,希望他們解脫,可是你對我們造成的傷害,你有懺悔過嗎?你對小傑的忽視,對我的冷漠,這些活生生的『惡業』,你有想過要停止嗎?」

「悔其後過……永不再犯……」這幾個字像雷一樣,劈開了林文德長久以來用信仰築起的高牆。

他想起《金剛經》裡的話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他一直執著於法會的形式,執著於牌位上的名字,卻忘了佛法教導的是活在當下,是慈悲,是智慧。他努力地想為亡者清除業障,卻親手在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中,製造了新的、更深的業障。他誦念著要普渡眾生,卻連離自己最近的妻兒都渡不了。

那一刻,他終於明白。真正的拜懺,不是在佛前流淚,而是在生活中轉念;真正的功德,不是燒多少香燭,而是為家人點亮一盞溫暖的燈;真正的修行道場,不在莊嚴的寺院,而在充滿油鹽醬醋、喜怒哀樂的家裡。

真正的懺悔

隔天,林文德沒有去佛堂。他推掉了所有的法會邀約。他親自去對方家裡,帶著小傑,向受傷的同學與其家長深深鞠躬道歉,並承擔了所有的醫藥費。

回來的路上,他對兒子說:「小傑,對不起。是爸爸錯了。」

一句遲了太久、卻發自內心的懺悔,讓小傑緊繃的肩膀瞬間垮了下來,淚水奪眶而出。

從那天起,林文德依然是個佛教徒,但他修行的地點變了。他開始陪雅惠買菜,聽她說些鄰里間的瑣事;他開始關心小傑的課業,陪他打球,聽他聊學校裡發生的趣事。家裡的餐桌,重新有了笑聲。

日常的修行

有一次,雅惠好奇地問他:「你現在都不去拜懺了,心裡不會不安嗎?」

林文德笑了,他擦著剛洗好的碗,溫和地說:「我每天都在拜懺啊。」

他看著客廳裡,妻子正在為兒子削水果的溫馨畫面,繼續說道:「以前,我對著牌位,懺悔我可能對父母做得不夠好的『過去』。現在,我對著妳們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不要再犯同樣的錯,要珍惜眼前每一個可以去愛的『現在』。把對父母的思念與愧疚,轉化為對妳們加倍的關愛與呵護。我想,這才是拜懺真正的意義,也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。」

窗外的陽光灑進屋內,林文德身上的檀香味早已淡去,取而代之的,是溫暖而真實的飯菜香。那氣息,聞起來,比任何供香都更讓人心安。

分類
地藏占察 心靈保健室 秉祐日常

放下執念,擁抱圓融:吳師姐在孝順、照顧家人與修行濟世中的覺醒與成長

目錄

虔誠的發心與過度的擔憂:偏執於修行

吳師姐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,對佛法有著無比的熱情與精進之心。她尤其信奉地藏王菩薩,深信其宏大誓願能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一日,吳師姐透過地藏占察法,驚訝地發現有整整18位亡靈正等待著超渡。這個數字讓她心頭一緊,一股強烈的慈悲心油然而生,同時也伴隨著對亡靈干擾的深深憂慮。

為了讓這18位亡靈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與解脫,吳師姐毫不猶豫地一次性寫下了18張超度疏文。每一張疏文上都詳盡列載了法會參與、念經持咒等迴向內容。她認為,如此眾多的亡靈需要大量的功德迴向,才能真正幫助他們。於是,吳師姐將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到念經持咒之中,清晨誦讀《地藏經》,白天持誦佛號,晚上再進行迴向。她的日課排得滿滿當當,幾乎沒有一刻閒暇。然而,這份看似精進的修行,卻漸漸在她的家庭中埋下了隱憂。

家庭的失衡:忽略了孝順與照顧家人

吳師姐的先生看著妻子日漸消瘦的臉龐,更沒時間一同整理家務,心頭的怨氣也日益累積。他抱怨說,吳師姐整日只顧著念經,對家務不聞不問,對他與孩子的關心也少了。往日溫馨的家庭氛圍,似乎被無盡的經文聲所取代。他感到自己被忽略了,甚至開始懷疑,難道佛法真的要人拋家棄子、不顧一切嗎?

吳師姐雖然心有愧疚,但面對18位亡靈的「重擔」,她總覺得自己必須堅持。她深怕若有怠慢,亡靈會心生不滿,進而影響到家人。這種過度的擔憂,讓她陷入了一種偏執的境地,認為只有透過不斷的念經持咒,才能確保家庭平安。她忘記了,孝順父母、照顧家人,也是一個修行人不可或缺的功課。


秉祐老師提醒:修行濟世與自我照顧的真諦

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,吳師姐遇到了秉祐老師。秉祐老師沒有否定吳師姐的發心,反而肯定了她與亡靈和解的慈悲心,這的確是菩薩道的展現。但老師話鋒一轉,語重心長地指出,活著的人也同樣需要吳師姐的慈心照顧。

「吳師姐,佛法講求中道,修行也應如此。」秉祐老師緩緩說道,「一個真正的修行人,需要兼顧四大人生課題:第一,是基本工作收入,這是安身立命的基礎;第二,是孝順父母,照顧好家人,這是人倫之根本,也是最直接的慈悲展現;第三,是修行濟世,透過佛法利益眾生;第四,是照顧好自己,身心康泰才能長久修行。」

老師強調,吳師姐目前的狀況,明顯是過度偏重於念經持咒,而忽略了其他同樣重要的面向。這種偏執的修行方式,非但沒有帶來圓滿,反而造成了新的問題——先生的抱怨,家庭的失衡。佛法講求圓融無礙,若為求佛法而破壞家庭和諧,這本身就與佛法的本意相悖。

「超度亡靈固然重要,但方式並非只有念經持咒一途。」秉祐老師接著說,「菩薩的智慧是廣大無邊的,您可以試著在菩薩面前與亡靈溝通,尋求更為圓融的迴向方式,減少念經持咒的時間。例如,您可以擔任義工媽媽,為學生們說故事,用您的愛心啟發孩子們的智慧;或是擔任學校導護志工,保障孩子們的安全;甚至可以到參加海灘淨灘活動,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。這些都是布施,都是功德,而且更能讓您的先生看到您對家庭、對社會的付出,而非只是念經持咒而已。」

吳師姐聽著秉祐老師的提醒,如醍醐灌頂,豁然開朗。她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,意識到自己因為過度執著於超渡亡靈,擔心沒超度會帶來厄運,而忽略了活生生、近在眼前的家人。她想起先生曾經對她說的那些抱怨,此刻才真正理解其中的無奈與委屈。


圓融的實踐:孝順、照顧家人與修行濟世的平衡,並學會自我照顧

從那之後,吳師姐調整了自己的修行方式。她在菩薩面前徵求亡靈的同意,將部分讀經持咒的功課改為其他更能利益眾生和家人的方式。她依然會念經持咒,但不再是無休止的追趕數量。她學會了合理規劃時間,將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家庭生活中。她主動和先生溝通,表達自己的歉意與理解,並開始分擔家務,花更多時間陪伴先生,聽他訴說工作中的煩惱,陪伴孩子學習,分享學校發生的事。當先生看到她的轉變時,心中的不滿也逐漸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理解與支持。

同時,吳師姐也嘗試了秉祐老師建議的其他布施方式。她報名成為了小學的義工媽媽,每週固定去學校為孩子們講故事,看著孩子們專注而充滿好奇的眼神,她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喜悅。那份喜悅,與念經迴向的功德感截然不同,是一種更為真實、更為直接的生命連結。她跟先生與孩子也一同參加了社團舉辦的淨灘活動,一同清理沙灘上的垃圾,又能陪伴家人並教育孩子,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。

漸漸地,吳師姐發現,當她不再執著於某一種特定的修行形式時,她的心反而變得更加開闊,更加柔軟。她的修行不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,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。她開始理解到,真正的修行濟世,不僅僅是為亡靈超度,更是要在生活中實踐菩薩道,用慈悲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,每一件事。

而最重要的是,吳師姐也學會了自我照顧。她不再讓自己過度勞累,懂得適時休息,保持身心的健康。她明白,一個健康的身體和愉悅的心情,才能讓她有足夠的能量去愛家人、去利益眾生。

真正的修行並非獨善其身,更不是脫離現實生活。它應當是全面的、平衡的,是將佛法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在孝順父母、照顧家人修行濟世自我照顧這四大課題中尋求圓滿。唯有如此,修行之路才能走得更遠、更穩,也才能真正體現佛法的慈悲與智慧。

分類
佛學經典 秉祐日常

佛教的業力跟心理學提到的習慣有何異同?

業力與心理學中的習慣,雖然有許多相似之處,尤其是在行為的積累與影響上,但它們來自不同的理論背景,且在形成過程、影響範圍以及轉化方式上有所不同。秉祐認為兩者有幾點異同之處,跟各位分享:

1. 起源與理論背景

  • 業力(Karma):業力是佛教、印度教等宗教哲學中的核心概念,指的是行為的因果律,無論是身、口、意的行為,對未來的生命會產生影響。根據佛教教義,業力不僅限於這一生的行為,還可能延續到來生,影響未來的境遇、遭遇以及內心的狀態。
  • 習慣(Habit):習慣是心理學中一個關於行為模式自動化的概念,源自行為主義理論,指的是一種經過反覆重複的行為,最終成為自動化的反應。習慣通常是在這一生的生活經驗中逐步養成的,並且不涉及來生的影響。

異同

  • 相同點:業力與習慣都強調行為的積累與其對未來結果的影響。兩者都基於某種行為模式的反覆出現,並最終成為影響個體生活的力量。
  • 不同點:業力是跨越生命的概念,涉及到因果律和多生多世的影響;而習慣通常是在一生中累積的,且與當前生活環境和行為模式密切相關,對未來的影響限於這一生。

2. 影響範圍與深度

  • 業力的影響範圍:業力不僅影響行為,還可能影響個體的身體、情感、境遇等方面。業力的影響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,不僅限於當下,也會影響來生或未來的生命經歷。這種影響通常是長期的、深遠的。
  • 習慣的影響範圍:習慣通常集中在個體的日常行為上,並且對生活質量、健康、情感反應等有直接的影響。習慣的影響主要是當下的,且通常限於短期或中期。

異同

  • 相同點:兩者都會深刻影響個體的行為與反應模式,並且長期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。
  • 不同點:業力的影響具有更深遠且跨世的性質,涵蓋個體的多方面經歷;而習慣則主要影響當下的行為與情緒反應,更多關注的是現世的改變。
Cropped view of man pulling hand to wine glass on table

3. 形成過程

  • 業力的形成:業力是基於個體的行為所形成的種子,這些種子存在於深層的阿賴耶識中。業力是因果法則的體現,積極的行為會積累正面業力,消極的行為則會積累負面業力。這些業力的種子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和場合中生起,對個體產生影響。
  • 習慣的形成:習慣是透過行為的重複與強化而形成的。心理學認為,習慣是通過刺激—反應模式的學習而來的。當某個行為在特定情境中被反覆強化時,它會變成習慣,並且逐漸不再需要有意識的控制。

異同

  • 相同點:兩者都需要經過反覆的行為或經驗才能形成。無論是業力還是習慣,都依賴某種反覆發生的行為來累積並對未來產生影響。
  • 不同點:業力的形成是基於因果律,涉及到身、口、意的行為結果,並且與個體的深層次心理與過去的行為有關;習慣則更多基於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,強調反覆行為和行為後果的強化,與內心的業力或深層次動機關聯較少。

4. 轉化的方式

  • 轉化業力:轉化業力是佛教修行中的核心目標之一,通過修行、懺悔、慈悲與智慧的培養,可以改變過去的負面業力,將它轉化為正向的智慧和福報。這需要內心的覺悟與不斷的自我修煉。
  • 改變習慣:習慣的改變需要有意識的努力,通過自我控制、行為替代、環境調整等方式,可以打破舊有的習慣,建立新的、更健康的行為模式。

異同

  • 相同點:兩者都可以通過有意識的修行、改變行為來進行轉化或調整。無論是業力還是習慣,改變的過程都需要持續的努力與時間。
  • 不同點:業力的轉化強調的是內心的修行與精神層面的改變,需要徹底改變個體的行為模式與內在動機;習慣的改變則更多關注具體的行為調整,通常可以通過外部的行為修改或環境影響來進行。

5. 持續時間與生命的影響

  • 業力的持久性:業力的影響可能會跨越多生多世,不僅僅在一生中顯現。它可以在來生或未來的某一時刻發揮作用,並且對整個生命經歷產生影響。
  • 習慣的持久性:習慣主要局限於當下的生活,雖然一些強烈的習慣可能會持續多年,但它們的影響範圍通常不會跨越到來生。習慣的影響是具體的、現實生活中的。

異同

  • 相同點:兩者都能對個體的行為、情感和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,且其影響會在個體的日常生活中顯現。
  • 不同點:業力的影響跨越多生,涉及到深層的因果關係和心靈的轉化;而習慣的影響則更多局限於現世的行為改變與生活質量的提升。

總結

業力與習慣有許多相似之處,都強調行為的積累與對未來生活的影響。然而,它們的起源、影響範圍、形成過程以及轉化方式有所不同。業力不僅關係到此生的行為,還與跨世的因果關係密切相關,對個體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深處的影響更為深遠。而習慣則是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自動化過程,通常是在此生的環境與經驗中累積,並且其轉化更多依賴於當前的心理學和行為改變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