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經典

超越執著,找到內在自由:日常生活中的無住相智慧

生活中的壓力與煩惱,往往來自於執著——我們渴望別人理解、害怕別人評價、追求完美、放不下過去的傷痛。然而,這些執著讓我們活得辛苦,也讓心靈失去真正的自在。金剛經說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當我們學會放下不必要的執著,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輕盈與自由。秉祐老師透過五個常見的生活場景,帶領你實踐無相智慧,讓心變得更輕鬆、更開闊。

Read More...

不再被外界評價綁架—用佛法智慧擺脫比較與焦慮

在現代社會,我們習慣以外在成就、名聲、關係來衡量自己的價值,卻因此陷入焦慮、比較與痛苦之中。《金剛經》的一句話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提醒我們:一切外在的表象都是變動不居的,唯有超越表象,才能找到內心真正的安定。秉祐老師透過故事引入,解析這句話如何幫助我們減少焦慮、自卑、執著,並提供具體方法,讓我們活得更加自在。

Read More...

給出去就放下,心理更輕盈—無住相布施與心理健康的關聯

我們在行善時,常常不自覺地期待回報或感謝,當未達預期時,容易產生焦慮、失望,甚至影響心理健康。《金剛經》中的「無住相布施」教導我們布施時不執著於施者、受者與結果,讓善行純粹,內心更輕盈。秉祐老師透過日常案例、心理學研究與科學證據,探討無住相布施如何幫助我們減少精神負擔、提升幸福感,並提供一套「無住布施7日挑戰」,幫助你真正落實這份智慧,讓行善不再成為壓力,而是自在的選擇。

Read More...

修習禪定為何要先懺悔?

在修習禪定之前,進行懺悔是為了清淨身心,避免過去的惡業影響修行。地藏菩薩在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中指出,若一個人過去造作了許多惡業,應先修懺悔法,使身心清淨,否則在修行中可能遇到障礙,如精神錯亂、受到外邪干擾或增長錯誤見解。因此,懺悔能淨化心靈,為禪定修習奠定穩固基礎。

Read More...

心如畫師:一念創造萬千世界

「一切唯心所造」出自《華嚴經·十地品》,由覺林菩薩所述,闡明世界與萬法皆由心識所生的道理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這一觀點可透過認知心理學、知覺心理學、神經科學與行為心理學來解釋。

Read Mor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