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越想幫別人,心卻越累?佛陀說,那是因為你太在意自己有沒有「幫到」。真正的慈悲,是無聲陪伴,是在助人時也慢慢療癒自己。
當我們努力想變得更好,心中卻常出現更多自我懷疑與焦慮。《金剛經》中的須菩提向佛陀請法:「發心修行的人,該如何讓心安住、降伏雜念?」這不只是佛教的教法,也是現代人在心理療癒中面對的核心問題。本文透過佛陀的回應,引導我們看見——真正的轉化,不是壓抑混亂,而是溫柔地安住與接納。
《金剛經》開頭的一段描述佛陀日常行儀,看似平淡無奇,卻蘊藏著深刻的修行智慧。本文從心理健康角度出發,探索佛陀日常生活中的規律、正念、接納與人際支持,如何對現代焦慮、憂鬱、失序的心靈提供療癒啟示。原來,修行不在遠方,而是在我們每天吃飯、走路、洗腳、靜坐的當下中,就能安住自己。
心理學與佛學在歷史、本質及目標上有所不同:心理學起源於西方,注重實證研究與心理痛苦的調整;佛學源自東方,追求「無我」與解脫,強調親證真理。某些心理學分支(如榮格心理學、正念療法)與佛學交集明顯,但行為主義等領域則無關。實踐上,心理學改善生活,佛學解構自我,提供更深層自由。是否從心理學走向佛學取決於個人需求與文化背景,西方個人主義可能限制此轉化。總之,心理學助人「適應」,佛學引人「超越」,對部分人而言,前者是後者的起點。
為何菩薩能發出無邊大願?這背後並非神話,而是源自佛教對「無我」、「空性」、「一體觀」的深刻體悟。秉祐老師融合佛學與心理學視角,指出當一個人放下我執,體會空性,願力就能突破自我與資源的侷限。從觀音菩薩千手千眼到心理昇華機轉,我們探索慈悲與智慧如何結合,轉化成無盡的行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