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經典

想得太多,活得太累?學佛的第一步,就是「不求結果」

《金剛經》第22品〈無法可得分〉中,佛陀強調「無所得」的智慧,指出連「佛果」本身也無可執取。成佛不是獲得某種終極狀態,而是放下一切執著,包括對證悟的期待。本文透過現代生活的三個場景(考試、感情、創作),詮釋「無所得」的實踐智慧,並探討其挑戰,幫助讀者體會真正的自由與安然。

Read More...

說破嘴也沒用?佛陀早就教我們怎麼放下這份痛

本篇從《金剛經》〈非說所說分〉的「無說而說」出發,探索佛陀如何以空性與無我的智慧,引導我們放下對語言與結果的執著。透過日常溝通經驗、歷史故事與修行觀點,邀請你體會「說而不執」的自在,並提供簡單的自我覺察練習,適合初學佛者與心理探索者閱讀。

Read More...

你看到的是佛,還是只是外表?佛陀親口說的真相

《金剛經》中〈離色離相分〉透過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,揭示「色身」與「相」只是方便假名,真正的佛性不可從外在形象見得。本文從經文出發,解析佛陀為何要強調離色離相,並說明其與現代修行的密切關聯,提醒修行人放下對形式的執著,回歸內在的覺悟智慧。

Read More...

為什麼你總是被情緒綁架?因為你還沒學會「這三問」

佛陀在《金剛經.一體同觀分》中提到自己具備「五眼」——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,能觀知一切眾生的心念。然而,佛陀並非為了彰顯神通,而是要引導我們反思:即使能觀見無量心念,這些心念本無自性,三心不可得(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皆不可得)。這不只是佛陀的智慧觀照,更是我們修行、面對內心的一帖解藥。

Read More...

佛陀為什麼能成佛?燃燈佛的授記藏著修行的關鍵秘密

《金剛經》第十七品〈究竟無我分〉中,佛陀提到自己在燃燈佛前受記未來成佛,卻又說「實無有法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這看似矛盾,卻蘊含深意。本文用簡單語言解說兩點:一是燃燈佛為何授記,二是「一切法皆是佛法」的意義,並結合生活例子,讓初學者與進階讀者都能有所啟發。

Read Mor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