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緣起性空下的真實:當感知與想法不再是「絕對」
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總以為所見所聞即是世界的「本來面目」。然而,透過科學與哲學的深刻反思,我們被迫面對一個令人深思的現實:人類對外界的感知與因此形成的思維,從來都不是直接且絕對客觀的,而是一場由感官與心智共同編織的間接且主觀的建構。本文進一步引導我們探索佛法中對「緣起性空」的獨特見解。
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總以為所見所聞即是世界的「本來面目」。然而,透過科學與哲學的深刻反思,我們被迫面對一個令人深思的現實:人類對外界的感知與因此形成的思維,從來都不是直接且絕對客觀的,而是一場由感官與心智共同編織的間接且主觀的建構。本文進一步引導我們探索佛法中對「緣起性空」的獨特見解。
小明在爺爺引導下,體悟念經持咒是借假修真的工具。他理解修行核心在於心念轉化,捨棄執著,增長智慧,並以慈悲心廣渡眾生,包含超渡亡靈,最終達到無礙解脫。
《金剛經》末尾一句「云何為人演說?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點出真正的弘法與表達不在於技巧或語言,而在於說話者內在是否清明、無執。本文從佛法智慧出發,結合心理學的表達理論與日常生活實例,說明如何在關係中「說出真心而不執著」,讓言語成為真正療癒與轉化的力量。
佛陀在《金剛經》中提出「知見不生」,意指修行者應放下對任何觀點、知識與法相的執著。然而,在現代心理學視角下,我們會發現:真正讓人難以放下的,不是理智上的觀念,而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慣性反應與自我防衛。本文從佛法與心理學雙重觀點出發,解析「知見不生」的深層挑戰,並透過實例與練習,引導讀者觀察自己潛在的我執與情緒慣性。
佛陀在《金剛經》中指出:「一合相者,則是不可說,但凡夫之人,貪著其事。」凡夫執著於一切外境與現象,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自我認同與安全感。本文從佛法與心理學雙重角度探討為何人們會執著於角色、關係與名相,並透過生活實例說明如何認清這些都是無常、因緣聚合的假象。當我們能放下對「一合相」的認同,便能進入更深的覺察與自在中。
《金剛經》提到「如來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」,揭示真正的覺悟不在於外在形式,而是內心不執著於相、不被情境牽引的清明與自在。本文以「行住坐臥皆是寂靜」為主題,結合日常生活案例與心理學中的正念訓練,探討如何在動盪與煩擾中安住於內在寧靜,活出智慧與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