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害者心態讓你動彈不得?看他如何從谷底翻身,找到自我價值。

fatherandson02
這個故事講述了一位在家族企業工作的年輕人陳俊偉,他因長期承受來自家庭與工作的巨大壓力,而陷入了情緒失控與職涯迷惘的困境。他對內容易暴躁,對外卻害怕被拒絕,導致他對開拓新業務感到恐懼,並將自己困在「受害者心態」中,認為是家人限制了他的發展與夢想。

目錄

家庭企業的牢籠:失控的情緒與無力的受害者心態

「阿偉,你那個報價單到底好了沒有?客戶在催了!」父親的聲音像一顆石頭,從辦公室的另一頭精準地砸在陳俊偉的後腦杓上。

他深吸一口氣,試圖壓下那股熟悉的、即將沸騰的煩躁感。他轉頭看向母親,她正吃力地對著電話大聲說話,因為聽力退化,她的聲音總是不自覺地放大,整個辦公室都迴盪著她與廠商之間雞同鴨講的對話。

「媽,妳那個型號又講錯了!是AX-500,不是AI-500!」俊偉的耐心瞬間蒸發,語氣像出鞘的利刃。

母親被他吼得一愣,臉上露出受傷又茫然的表情。俊偉立刻感到一陣懊悔,但那股無名火卻依然在胸口悶燒。為什麼?為什麼對著外人,他可以是那個沉穩、泰然的陳先生,能笑著應對各種刁難;但一回到這個被稱為「家」的辦公室,他就變成一個一點就燃的火藥桶?

這間由父親創立的公司,是他的驕傲,卻是俊偉的牢籠。他身兼數職,從業務、採購到IT,甚至父親的私人司機。父親總有辦法在他喘息的片刻,塞給他更多「順便」處理的事務。他感覺自己像一顆被過度充氣的氣球,隨時都會「被炸掉」。他提過新的管理系統、新的行銷策略,但總是被父親以「年輕人不懂」、「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做的」給輕易駁回。

最讓他感到無力的,是開拓陌生市場的壓力。父親總是說:「公司要發展,就要靠你去衝。」但他卻發現,自己連踏出車門的勇氣都沒有。他會把車開到工業區,看著一間間陌生的工廠大門,心臟卻像被一隻無形的手緊緊揪住。他害怕被拒絕,害怕門衛那輕蔑的眼神,害怕那句「我們不需要」。

他想起幾年前,自己還能充滿幹勁地一家家拜訪客戶,那時的他去哪了?現在的他,只會坐在駕駛座上,在腦中預演一百種被拒絕的場景,然後默默地掉頭回家,對父親謊稱「今天客戶剛好沒空」。

心理諮商的閃電:戳破「受害者」的自我保護

「你把自己視為被害者 。」心理師溫和卻一針見血的話語在他耳邊響起。

在諮商室那個小小的、安全的空間裡,俊偉第一次把自己內心的膿瘡血淋淋地剝開。他談到對家人的不耐、對父親的恐懼、對自己的不自信,以及那種根深蒂固的、被世界拋棄的受害者心態。

「為什麼他們不能用我想要的方式來愛我?」他曾激動地問。大學時,他滿心希望能去澳洲打工換宿,看看外面的世界。但家人以「外面很危險」、「家裡需要你」為由,強硬地拒絕了。他感受到的是限制,是不被信任,是不被愛。從那時起,他便覺得,這種不符合期待的愛,他寧願不要。

「但你有沒有想過,」心理師引導他,「或許不是他們不愛你,而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,不是你所定義的那一種?你將他們的擔憂詮釋為對你的否定,於是你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。這個角色很安全,因為一切的錯都在別人,你不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」

「受害者……」這個詞像一道閃電,劈開了俊偉長久以來用來自我保護的迷霧。

他開始反思。是的,他覺得自己是受害者,被家庭綁架,被父親壓榨,被剝奪了夢想。但,他是不是也同時是既得利益者?他不必像同學一樣在外租房、擠捷運、擔心下個月的薪水;他在家裡有吃有住,有一份餓不死的工作,甚至有一台可以讓他「逃避」的公司車。他一直控訴父親的墨守成規,卻也安逸地待在這份「成規」所提供的庇護之下。

這個認知讓他感到羞愧,卻也帶來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。如果他不是絕對的受害者,那他就有選擇的權利,也有改變的責任。

劃出界線的第一步:從情緒管理到職涯破局

改變,從最小的地方開始。

隔天,當父親又在晚餐桌上提起公事時,俊偉放下筷子,看著父親,平靜地說:「爸,現在是下班時間,我想好好吃頓飯。公事我們明天進辦公室再談,好嗎?」

空氣凝結了幾秒。父親愣住了,似乎沒料到一向順從的兒子會這樣回應。他嘟囔了幾句,但終究沒再說什麼。俊偉的心跳得很快,但他沒有退縮。他第一次意識到,他有權利劃定自己的界線,而他不需要為父親的情緒反應負責。

接著,他開始處理那個讓他恐惧的「陌生開發」。他不再逼自己去做痛苦的陌生拜訪。他花了一整個下午,上網研究潛在客戶的資料,分析他們的產品和需求。他整理出一份極具吸引力的價格優勢清單,製作成一頁式的簡潔DM。

第二天,他沒有開車出門,而是待在辦公室裡,開始打電話。「王經理您好,我是XX公司的陳俊偉,知道您很忙,只耽誤您一分鐘。我們最近針對貴公司常用的耗材有一批非常有競爭力的價格,我能將報價單傳真給您參考一下嗎?」

被拒絕的電話依然很多,但奇怪的是,隔著電話線,那些拒絕似乎不再那麼刺耳。那不再是針對「陳俊偉」這個人的否定,而只是一個商業上的「不,我暫時不需要」。他甚至成功地約到了兩位經理,對方願意看看他的報價。

那天下午,他看著辦公室裡一位年輕同事,正埋首於一堆繁瑣的訂單文件中。過去,俊偉只會覺得「又一個被拖下水的倒楣鬼」。但現在,他走了過去。

「小張,你每天處理這些訂單很煩吧?」他笑著問。 小張抬起頭,苦笑著點點頭。 「我最近在研究一個AI訂單處理工具,據說可以自動辨識和歸檔,」俊偉說,「我一個人研究有點慢,你有沒有興趣,我們一起把它學起來?以後我們兩個都能輕鬆一點。」

小張的眼睛亮了起來。這是一個邀請,而不是一個命令。俊偉第一次感受到,將人拉上船,比獨自划船要走得更遠。

告別情緒勒索,踏上自我成長的遠行

隨著這些小小的成功,那個關於遠方的夢想,再次從心底浮現。澳洲的陽光、牧場的羊群、不同膚色的人們的笑臉。但這一次,這個夢想不再是為了「叛逆」或「逃避」,而是一個清晰的、為自己而做的「選擇」。

他知道,離開會有風險。公司可能會因為少了他而陷入混亂,父親可能會暴怒,母親可能會擔憂。但留下來,他會失去與自己和解、真正成長的機會。人生不可能兩全其美,而他決定,這一次,他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。

他花了一週時間,制定了詳細的交接計畫,將自己的工作職責一一拆解,並與小張一起,將新的AI工具導入了公司的日常流程。

最後,他走進父親的辦公室。他沒有請求,而是告知。

「爸,媽,我已經訂了半年後去澳洲的機票。」他把一份完整的交接計畫書放在桌上。「這半年,我會把小張訓練好,公司的營運不會有問題。這是我的人生,我想去完成一件我一直想做的事,請你們支持我。」

他看見父親眼中一閃而過的震驚、憤怒,以及一絲隱藏得很好的失落。他看見母親眼中的擔憂和不捨。但他沒有動搖。

他不再是那個等待父母施捨「愛」與「許可」的男孩。他是一個成年人,正在學習如何愛自己,並為自己的人生掌舵。

那天晚上,他整理著行李箱,心中沒有了過去的憤怒與怨懟,取而代-之的,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與篤定。他知道,前方的路依然充滿未知,但他已經掙脫了那個名為「受害者」的牢籠。他即將踏上的,是一場真正屬於自己的遠行。

Picture of 秉祐
秉祐

我是秉祐,是專業心理師,也精通命理與占卜。我的修行源自於二十多年前一次神聖的相遇,當年在獅頭山普獻法師的引薦下,幸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互動,深刻體會到法師們慈悲和智慧。讓我在歸師地藏王菩薩後,啟發我的修行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