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堂早課的小領悟
一大早,山邊的薄霧輕輕飄在佛寺旁,佛堂裡傳來陣陣念經的聲音,靜靜地傳到每一個角落。小明從小就經常跟著爺爺到佛堂念經、唸咒、拜佛,生活過得很有規律。他心裡一直有個信念,覺得只要跟爺爺一樣用心,總有一天能明白佛法最深奧的道理。
這天,小明跟著爺爺在佛堂裡念《金剛經》。當念到一句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的時候,他心裡突然有個疑問。佛法不是最好的道理嗎?怎麼會說到最後連佛法都要放下呢?這不是跟他們平常念經、很努力修行的方式不一樣嗎?
等念完經,他鼓起勇氣,走到爺爺旁邊輕聲問:「爺爺,小明有事想問您。」
爺爺笑著點點頭說:「小明。看你眉毛都皺在一起了,心裡是不是有什麼事想不開?」
小明恭敬地把心裡的疑問一股腦兒地說了出來:「爺爺,我今天念經,不太懂『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。佛法明明是正路,是帶大家走出痛苦的明燈啊,為什麼到最後卻說要放下?這是不是跟我們平常念經唸咒、認真修行的方法相衝突了呢?」
爺爺摸了摸長長的鬍子,眼睛裡閃著智慧的光芒。「小明啊,你問得很好,這正是很多人在修行路上會遇到的問題。你有沒有想過,我們為什麼要念經唸咒呢?」
小明沒多想就回答:「是為了讓心靜下來、穩定下來,累積一些功德,學習佛祖的教導,好得到解脫啊。」
「說得對,」爺爺點點頭,「對於剛開始學佛、心還不太定的人來說,念經唸咒就像一座穩固的橋樑,能幫助他們把心安頓好,從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裡抽離出來。它就像一個心靈的錨,讓他們在茫茫苦海裡找到方向,才不會隨便漂走。這就像一個人剛開始學寫字,需要一筆一劃地照著字帖來寫,這是基礎,是入門。但你有看過哪個很有名的書法家,寫出很棒的字之後,還一直執著於描摹字帖不放嗎?」
小明聽了,若有所思地低著頭,沒說話。
靠「假」修「真」的深層道理
爺爺看小明在想事情,就繼續開導他說:「所以,念經唸咒雖然很常見,但它絕對不是修行的重點。這些都只是『假』的,是幫助我們到達『真』的工具。這就是『借假修真』的道理啊。」
「世間上所有的東西,包括我們的身體、眼睛看到的、耳朵聽到的,甚至連佛法本身,都可以看作是這個『假』。它們都是因為各種原因湊在一起才有的,最後也會因為原因結束而消失,不是永遠不變的真實。可是,我們偏偏就要靠著這些『假』的東西,來修煉那個不會生不會滅、不髒也不淨的真正自性,那個超越所有現象的最根本的道理。」
「你想想看,你現在用的眼睛,是『假』的;你聽到的佛法聲音,是『假』的;甚至你身體的感覺,也都是『假』的。但我們就是在這些各式各樣『假』的體驗中,去觀察、去體會、去證明那個不會變的『真』。就像我們藉由呼吸吐氣來調整心情,呼吸是『假』的,而呼吸背後那份平靜、那份清澈的心,才是『真』的。」
小明這才恍然大悟,驚訝地說:「原來是這樣啊!我一直以為念經唸咒就是修行的全部了,卻沒想到它們只是工具而已!」
「是啊,」爺爺點點頭,「當一個人修行進步到一定程度,他就會慢慢明白,念經唸咒雖然能讓心靜下來,但更核心的,其實是要讓這個人的內心改變。」
改變的關鍵:心念的轉變
「改變什麼呢?」小明接著問。
「改變他的心,」爺爺語重心長地說,「脫離他的煩惱,或是說提升智慧。這才是修行的最根本目的。我們念經,不是為了念給佛祖聽,而是為了讓經文裡的智慧洗掉我們心裡的髒東西。」
「你知道嗎,大家會這麼痛苦,都是因為被貪心、生氣、愚痴、傲慢、懷疑這五種毒素給困住了。貪心讓我們永遠不滿足,生氣讓我們失去理智,愚痴讓我們看不清事實,傲慢讓我們原地踏步,懷疑讓我們猶豫不決,對佛法、真理、善惡因果等產生懷疑。五種毒素,才是真正綁住我們的鎖鏈。」
「修行的真正目的,就是要斷掉這些煩惱,增加我們的智慧。當智慧生出來,我們才能看清楚世間的真相,不再被假象給騙了,不再執著於那些虛假的東西。這種智慧,不是書本上的知識,而是透過實際去做、去體驗、去觀察自己的內心而得到的。它讓我們明白因果不會錯,也知道世間萬物都是緣分組合而成的道理。」
「當一個人真的開始改變他的想法,從貪心、生氣、愚痴中解脫出來,他的行為自然也會跟著改變。他會變得更慈悲,因為他能體諒大家的痛苦,而且會發出想幫助大家的心;他會變得更有智慧,因為他不再被煩惱蒙蔽,能清楚地看透事情的本質。」
慈悲與智慧的圓滿
「爺爺,那『如筏喻者』這句話又該怎麼理解呢?」小明又問了。
爺爺慢慢解釋說,「佛法就像那個渡河的木筏。當你身在這岸,被煩惱的河流困住的時候,你需要這個木筏來幫助你渡過去。這時候,木筏(佛法)非常重要。但當你真的渡到了對岸,達到了解脫、開悟的境界,你還會執著於這個木筏,把它背在身上繼續往前走嗎?」
「不會啊,爺爺。那會變成一種負擔。」小明想也不想就說。
「就是這樣啊!」爺爺很滿意地點頭說,「當你真正明白最根本的道理,達到智慧的彼岸時,連佛法這種幫助你到達彼岸的工具,也應該放下了。不是說佛法不好,而是說你已經不需要它當作抵達目的的工具了。你已經『就是』那個道理了,而不是『依靠』道理。如果你還執著於佛法的表面形式,執著於念經唸咒這些動作,那麼它反而會變成你進一步開悟的阻礙。」
「真正究竟的修行,是從內心徹底的改變。當你的心完全清淨,沒有了五毒的束縛,充滿了慈悲和智慧,那麼不管你做什麼,都已經是佛法的展現了。這時候,你不再是為了修行而修行,而是你這個人的行住坐臥,都是在修行。」
爺爺望向窗外,陽光透過窗戶灑落在佛堂的地板上,光影斑駁。「最根本的目的,還是要回到修正自己的想法,增加智慧,不被五毒困住,然後發出慈悲心,幫助別人、從中得到快樂。」
他停了一下,目光望向遠方,好像能穿透時空。「你知道嗎,為什麼佛堂裡常常辦法會,為過世的人超渡?」
小明有點不明白:「是為了讓他們脫離痛苦,去到更好的地方啊。」
「這當然是目的之一,」爺爺點點頭,「但更深層的原因,超渡過世的人,也是慈悲心的表現。活著的人有痛苦,過世的人也可能在受苦。當我們用一顆清淨、無私的心,透過念經、迴向、發願,希望所有有情眾生,不論在哪裡,都能脫離苦海,得到徹底的解脫,這就是把慈悲心擴展到超越生死的境界。這不是為了什麼功德福報,而是因為看到他們的痛苦,自然而然地生出想幫助大家脫離痛苦的大願望。這也是我們透過『假』,法會儀式,來展現『真』,也就是慈悲和智慧的方式。」
「先透過念經唸咒讓心清淨,心清淨了才能生出智慧,有了智慧才能真正發出廣大的慈悲心,進而幫助眾生。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,而最核心的,永遠是你的心。」
小明豁然開朗,他感到一股從未有過的清澈和平靜流過全身。他深深地向爺爺鞠躬:「我明白了!謝謝爺爺的教導,我會從心裡的想法開始,努力修行,不會辜負爺爺的教誨。」
從此以後,小明雖然還是會念經唸咒迴向,但他心裡已經不再執著於形式了,而是更注重觀察自己的內心,在跟人相處時磨練心性,實際去展現慈悲和智慧,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