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心得

緣起性空下的真實:當感知與想法不再是「絕對」

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總以為所見所聞即是世界的「本來面目」。然而,透過科學與哲學的深刻反思,我們被迫面對一個令人深思的現實:人類對外界的感知與因此形成的思維,從來都不是直接且絕對客觀的,而是一場由感官與心智共同編織的間接且主觀的建構。本文進一步引導我們探索佛法中對「緣起性空」的獨特見解。

佛學經典

緣起性空下的真實:當感知與想法不再是「絕對」

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總以為所見所聞即是世界的「本來面目」。然而,透過科學與哲學的深刻反思,我們被迫面對一個令人深思的現實:人類對外界的感知與因此形成的思維,從來都不是直接且絕對客觀的,而是一場由感官與心智共同編織的間接且主觀的建構。本文進一步引導我們探索佛法中對「緣起性空」的獨特見解。

Read More »
心理諮商

內在小孩與自責的泥沼:小語的成長之路

個案小語因為辦公桌上枯萎的花朵而陷入深深的自責,這反映出她「想做卻做不到」的困境。諮詢過程中,心理師指出這源於小語內心對自身能力的不信任,就像一個需要依賴他人的孩子,害怕失敗而選擇不行動,並預設自己會搞砸一切……..

Read More »
佛學經典

為何你的話沒人聽?不取於相是關鍵

《金剛經》末尾一句「云何為人演說?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點出真正的弘法與表達不在於技巧或語言,而在於說話者內在是否清明、無執。本文從佛法智慧出發,結合心理學的表達理論與日常生活實例,說明如何在關係中「說出真心而不執著」,讓言語成為真正療癒與轉化的力量。

Read More »
佛學經典

潛意識的秘密:為什麼你放不下的不是想法,而是它

佛陀在《金剛經》中提出「知見不生」,意指修行者應放下對任何觀點、知識與法相的執著。然而,在現代心理學視角下,我們會發現:真正讓人難以放下的,不是理智上的觀念,而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慣性反應與自我防衛。本文從佛法與心理學雙重觀點出發,解析「知見不生」的深層挑戰,並透過實例與練習,引導讀者觀察自己潛在的我執與情緒慣性。

Read More »
佛學經典

為什麼你放不下来?金剛經揭秘執著的真相

佛陀在《金剛經》中指出:「一合相者,則是不可說,但凡夫之人,貪著其事。」凡夫執著於一切外境與現象,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自我認同與安全感。本文從佛法與心理學雙重角度探討為何人們會執著於角色、關係與名相,並透過生活實例說明如何認清這些都是無常、因緣聚合的假象。當我們能放下對「一合相」的認同,便能進入更深的覺察與自在中。

Read More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