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虔誠的發心與過度的擔憂:偏執於修行
吳師姐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,對佛法有著無比的熱情與精進之心。她尤其信奉地藏王菩薩,深信其宏大誓願能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一日,吳師姐透過地藏占察法,驚訝地發現有整整18位亡靈正等待著超渡。這個數字讓她心頭一緊,一股強烈的慈悲心油然而生,同時也伴隨著對亡靈干擾的深深憂慮。
為了讓這18位亡靈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與解脫,吳師姐毫不猶豫地一次性寫下了18張超度疏文。每一張疏文上都詳盡列載了法會參與、念經持咒等迴向內容。她認為,如此眾多的亡靈需要大量的功德迴向,才能真正幫助他們。於是,吳師姐將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到念經持咒之中,清晨誦讀《地藏經》,白天持誦佛號,晚上再進行迴向。她的日課排得滿滿當當,幾乎沒有一刻閒暇。然而,這份看似精進的修行,卻漸漸在她的家庭中埋下了隱憂。
家庭的失衡:忽略了孝順與照顧家人
吳師姐的先生看著妻子日漸消瘦的臉龐,更沒時間一同整理家務,心頭的怨氣也日益累積。他抱怨說,吳師姐整日只顧著念經,對家務不聞不問,對他與孩子的關心也少了。往日溫馨的家庭氛圍,似乎被無盡的經文聲所取代。他感到自己被忽略了,甚至開始懷疑,難道佛法真的要人拋家棄子、不顧一切嗎?
吳師姐雖然心有愧疚,但面對18位亡靈的「重擔」,她總覺得自己必須堅持。她深怕若有怠慢,亡靈會心生不滿,進而影響到家人。這種過度的擔憂,讓她陷入了一種偏執的境地,認為只有透過不斷的念經持咒,才能確保家庭平安。她忘記了,孝順父母、照顧家人,也是一個修行人不可或缺的功課。
秉祐老師提醒:修行濟世與自我照顧的真諦
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,吳師姐遇到了秉祐老師。秉祐老師沒有否定吳師姐的發心,反而肯定了她與亡靈和解的慈悲心,這的確是菩薩道的展現。但老師話鋒一轉,語重心長地指出,活著的人也同樣需要吳師姐的慈心照顧。
「吳師姐,佛法講求中道,修行也應如此。」秉祐老師緩緩說道,「一個真正的修行人,需要兼顧四大人生課題:第一,是基本工作收入,這是安身立命的基礎;第二,是孝順父母,照顧好家人,這是人倫之根本,也是最直接的慈悲展現;第三,是修行濟世,透過佛法利益眾生;第四,是照顧好自己,身心康泰才能長久修行。」
老師強調,吳師姐目前的狀況,明顯是過度偏重於念經持咒,而忽略了其他同樣重要的面向。這種偏執的修行方式,非但沒有帶來圓滿,反而造成了新的問題——先生的抱怨,家庭的失衡。佛法講求圓融無礙,若為求佛法而破壞家庭和諧,這本身就與佛法的本意相悖。
「超度亡靈固然重要,但方式並非只有念經持咒一途。」秉祐老師接著說,「菩薩的智慧是廣大無邊的,您可以試著在菩薩面前與亡靈溝通,尋求更為圓融的迴向方式,減少念經持咒的時間。例如,您可以擔任義工媽媽,為學生們說故事,用您的愛心啟發孩子們的智慧;或是擔任學校導護志工,保障孩子們的安全;甚至可以到參加海灘淨灘活動,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。這些都是布施,都是功德,而且更能讓您的先生看到您對家庭、對社會的付出,而非只是念經持咒而已。」
吳師姐聽著秉祐老師的提醒,如醍醐灌頂,豁然開朗。她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,意識到自己因為過度執著於超渡亡靈,擔心沒超度會帶來厄運,而忽略了活生生、近在眼前的家人。她想起先生曾經對她說的那些抱怨,此刻才真正理解其中的無奈與委屈。
圓融的實踐:孝順、照顧家人與修行濟世的平衡,並學會自我照顧
從那之後,吳師姐調整了自己的修行方式。她在菩薩面前徵求亡靈的同意,將部分讀經持咒的功課改為其他更能利益眾生和家人的方式。她依然會念經持咒,但不再是無休止的追趕數量。她學會了合理規劃時間,將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家庭生活中。她主動和先生溝通,表達自己的歉意與理解,並開始分擔家務,花更多時間陪伴先生,聽他訴說工作中的煩惱,陪伴孩子學習,分享學校發生的事。當先生看到她的轉變時,心中的不滿也逐漸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理解與支持。
同時,吳師姐也嘗試了秉祐老師建議的其他布施方式。她報名成為了小學的義工媽媽,每週固定去學校為孩子們講故事,看著孩子們專注而充滿好奇的眼神,她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喜悅。那份喜悅,與念經迴向的功德感截然不同,是一種更為真實、更為直接的生命連結。她跟先生與孩子也一同參加了社團舉辦的淨灘活動,一同清理沙灘上的垃圾,又能陪伴家人並教育孩子,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。
漸漸地,吳師姐發現,當她不再執著於某一種特定的修行形式時,她的心反而變得更加開闊,更加柔軟。她的修行不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,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。她開始理解到,真正的修行濟世,不僅僅是為亡靈超度,更是要在生活中實踐菩薩道,用慈悲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,每一件事。
而最重要的是,吳師姐也學會了自我照顧。她不再讓自己過度勞累,懂得適時休息,保持身心的健康。她明白,一個健康的身體和愉悅的心情,才能讓她有足夠的能量去愛家人、去利益眾生。
真正的修行並非獨善其身,更不是脫離現實生活。它應當是全面的、平衡的,是將佛法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在孝順父母、照顧家人、修行濟世與自我照顧這四大課題中尋求圓滿。唯有如此,修行之路才能走得更遠、更穩,也才能真正體現佛法的慈悲與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