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心理諮商

當你覺得自己「別無選擇」時,往往就是最該停下來思考的時候

目錄

受刑人阿鵬最近因為一起衝突事件,被施以戒具,暫時無法參加課程。他心中感到懊悔,更多的是無力。他說:「我真的忍了,我有閃開,對方還是不放過我。我當下覺得沒得選,只能動手。」

事件的起因,是阿鵬看到室友東西沒收好,主動幫忙整理並提醒對方。沒想到對方不領情,反而怒罵他「多管閒事」。本想避開衝突的他,仍被對方追罵,最終爆發怒火,以拳頭回應。結果不只自己違規,也讓假釋機會更加渺茫。

沒有選擇,是一種警訊

當一個人說出「我沒有選擇」這句話時,往往已經進入思考的封閉狀態

在阿鵬的例子中,其實他當下仍有選擇:

  • 他可以選擇沉默不回應,

  • 可以選擇先去找教誨師或主管申訴,

  • 甚至可以把對方當病人,
    但他感受不到自己有選擇,這就是問題的核心。

「沒得選」的心理陷阱

「我只有動手這一條路」的想法背後,其實藏著兩種情緒:

  1. 自尊受損:對方誤會與指責,讓阿鵬覺得自己的好意被踐踏。

  2. 被困感:他覺得自己被逼到牆角,對方不講理,制度又慢半拍,內心浮現「我只能靠自己解決」的衝動。

但我們要問的是——
👉 真的是「只能」這麼做嗎?
👉 是誰在內心宣判:「你現在沒有選擇了」?

往往,是自己的情緒與自我信念,限制我們看見更多可能。

把挑釁者看成病人,是一種智慧

秉祐老師提醒他,室友是個「大家都知道會亂咬人的狗」,既然如此,就別拿他的言語攻擊當真,也別讓他的狀態感染你的情緒

一個人若處於混亂、易怒、精神不穩的狀態,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看:
他不是敵人,他是患者。
對病人,你會生氣嗎?還是你會拉開距離、設下界線、保護自己?

這不是委屈自己,而是智慧地避開不必要的傷害與後果。


從來都不只一條路

面對挑釁,我們不是只有「出拳」或「委屈」兩條路。
也許也可以:

  • 用幽默回應對方的火氣,自己不點火;

  • 立刻遠離現場,請他人作證保護自己;

  • 在事後完整紀錄,申請轉房或調整安排;

  • 更重要的是:學會在衝動來臨前的5秒鐘,給自己一個選擇的空間。

當你學會對自己說:「我一定還有別的選擇」,你就已經開始走在覺醒的路上了。

分類
心理諮商 秉祐日常

前世的恩怨,今生的藉口?

目錄

阿華最近和阿水鬧得不太愉快。據說,阿水認為阿華處處針對他,言語間帶刺,難以相處。但阿華不認為自己有錯,他說:「我只是講話比較直接而已,別人玻璃心,怪得了我嗎?」

後來,他找了一位通靈師姐幫忙了解情況。師姐說:「你們兩個前世就是有過節,所以今生才容易對立。」
這番話讓阿華釋懷許多,他覺得:「原來不是我不對,是前世就結了惡緣。」

這看似解開了心結,實則悄悄地關上了反省之門。


我們真的被「前世因果」困住了嗎?

誠然,佛教講因果,也承認前世與今生的牽連。然而,真正的因果智慧,不是讓人推卸責任,而是讓人覺醒行為的結果,勇敢改變未來。

**講話直白不是錯,但忽略對方的感受,卻可能種下新的惡因。**若每次衝突都用「前世的業力」解釋,久而久之,我們只會越來越習慣原地打轉,甚至合理化自己的傷人行為。


前世解釋不了的,今生可以修正

與其問:「我們前世怎麼樣?」
不如問:「我這一生說話的方式,有沒有讓人難受?我有沒有能力轉念轉語?」

因果像一條長河,前世也許是石頭,但我們今生的語言與態度,就是手中可以改變航行方向的槳。

倘若阿華願意練習更溫和的語氣、傾聽而不先批評,阿水或許也能放下防備,兩人之間的不和自然也會淡去。


真正的修行,是從「我可以怎麼改變」開始

我們可以信命,但不能被命牽著走。
我們可以了解前世,但不能當作今生放縱的理由。

因果不是一條不能動的鎖鏈,而是隨時能解開的結。每次說話前的覺察,每次願意改變的行為,都是在化解因果,清淨未來。



「你不是被前世困住的人,而是能翻轉命運的覺醒者。」
「命中帶業,是提醒;心中覺醒,才是修行。」

分類
心理諮商 秉祐日常

我們真的懂亡靈的苦嗎?從儀式走向同理與慈悲心

目錄

慧蘭師姐的父親過世已十年,這十年間,她年年為父報名超渡法會,場場不落,香油錢、蓮位、功德簿,一項不缺。她相信:法會會幫父親超脫輪迴。

但奇怪的是——她常夢到父親,夢裡他站在老家門口,眼神不悅,不說話。她不以為意,以為是「思念的夢」。直到有一天,她到另一間佛寺參加共修,被一位老比丘喚住:

「這位女施主,你的父親,還在等你開口對他說一件事。」

慧蘭驚訝:「我年年都超渡他耶!還有什麼沒說的?」

老比丘閉眼誦了一句偈語:「誦經如潮,不問心聲,亡靈何由得度?」

她呆住了。那一刻,她猛然想起——父親過世那年,她因為爭產沒有見他最後一面。她從來沒對父親說過:「對不起。」

那天,她沒有誦經,也沒有點燈。她只是在佛前跪坐許久,說出一句話:「爸,我對不起你……我只想讓你知道,我不是不愛你,只是不會表達……」

當晚,父親又出現在夢中。這次,他微笑著,轉身走遠了。


只參加法會,可能的問題

● 忘了「施」應該是對症下藥
佛經裡說「三輪體空」的布施,不是只做給人看、做給神看,而是發乎真心,應眾生所需。若只是定期法會、廣邀施主,而不關心亡靈是否真的需要那部經、那場超渡,那只是「施」,未必是「慈」。

● 假借佛名,實行人意
法會若淪為一種「例行公事」與「功德買賣」,那就可能變成一種集體安慰劑:「我們做了,所以他們應該好了吧。」
但若連一句「你們需要什麼?」都沒問,又怎麼知道所做是否真有效?


佛教慈悲本該具備的三個面向

● 觀機逗教:看對象的狀況來決定要給予什麼
→ 有些亡靈需要安慰,有些需要引導放下,有些只想跟你說一句話……

● 以願為本:不是辦完一場法會就功德圓滿,而是願眾生離苦得樂
→ 若只是施錢、誦經,而不問對方靈性是否轉化,就如開藥不問病情。

● 真心傾聽:活人需要關心,亡靈何嘗不是?
→ 法會若失去人味,那就只是音樂、誦聲、煙霧與財帳,卻少了那份「我真的希望你安好」的誠意。


應對之道:如何不落空洞法會?

與其誦千部經,不如一句真心祝禱
若你能真心說出:「若你還在苦中,願我所念此經能幫你得度。」那就已經超越了只誦不問的法會。

建立內心與亡靈的對話
佛堂不妨設立「心語牆」、「亡者信箱」或「悔懺回向書寫區」,讓家屬與亡者有情感出口。這種真情,比單一場法會更深刻。

確切了解亡靈的需求
擔心無法滿足亡靈嗎?確實,亡靈的需求你不一定能滿足,但是你需要先傾聽,以接納懺悔的誠意態度面對,對於無法達成的需求可以與亡靈誠懇溝通,替換成其他方式。


你是施捨?還是在祝福?

如果亡者是你摯愛的人,你希望他走得安穩、清楚、放下,而不是只有一場香火與頌聲對他說「你該走了」。

真正的慈悲,不是忙著做形式、數功德點數,而是靜靜地問一句:
「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?如果可以,我願幫你放下。」


慈悲,不是預設需要,而是去問需要

佛陀曾說「隨順眾生,方為大悲」。若我們以佛法為工具,卻不探問眾生之苦,那再多法會,也只是人間熱鬧,亡靈未必受用。

或許,我們可以重新定義超度的目的:
不只做給人看,不只做給神看,而是做給那看不見、卻真實存在的悲苦看。
而這樣的態度更是慈悲心的展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