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覺得自己「別無選擇」時,往往就是最該停下來思考的時候

ChatGPT Image 20256347 (1)
當你覺得「別無選擇」,其實是思考被情緒封鎖的警訊。停下來,重新找回你的選擇權。

目錄

受刑人阿鵬最近因為一起衝突事件,被施以戒具,暫時無法參加課程。他心中感到懊悔,更多的是無力。他說:「我真的忍了,我有閃開,對方還是不放過我。我當下覺得沒得選,只能動手。」

事件的起因,是阿鵬看到室友東西沒收好,主動幫忙整理並提醒對方。沒想到對方不領情,反而怒罵他「多管閒事」。本想避開衝突的他,仍被對方追罵,最終爆發怒火,以拳頭回應。結果不只自己違規,也讓假釋機會更加渺茫。

沒有選擇,是一種警訊

當一個人說出「我沒有選擇」這句話時,往往已經進入思考的封閉狀態

在阿鵬的例子中,其實他當下仍有選擇:

  • 他可以選擇沉默不回應,

  • 可以選擇先去找教誨師或主管申訴,

  • 甚至可以把對方當病人,
    但他感受不到自己有選擇,這就是問題的核心。

「沒得選」的心理陷阱

「我只有動手這一條路」的想法背後,其實藏著兩種情緒:

  1. 自尊受損:對方誤會與指責,讓阿鵬覺得自己的好意被踐踏。

  2. 被困感:他覺得自己被逼到牆角,對方不講理,制度又慢半拍,內心浮現「我只能靠自己解決」的衝動。

但我們要問的是——
👉 真的是「只能」這麼做嗎?
👉 是誰在內心宣判:「你現在沒有選擇了」?

往往,是自己的情緒與自我信念,限制我們看見更多可能。

把挑釁者看成病人,是一種智慧

秉祐老師提醒他,室友是個「大家都知道會亂咬人的狗」,既然如此,就別拿他的言語攻擊當真,也別讓他的狀態感染你的情緒

一個人若處於混亂、易怒、精神不穩的狀態,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看:
他不是敵人,他是患者。
對病人,你會生氣嗎?還是你會拉開距離、設下界線、保護自己?

這不是委屈自己,而是智慧地避開不必要的傷害與後果。


從來都不只一條路

面對挑釁,我們不是只有「出拳」或「委屈」兩條路。
也許也可以:

  • 用幽默回應對方的火氣,自己不點火;

  • 立刻遠離現場,請他人作證保護自己;

  • 在事後完整紀錄,申請轉房或調整安排;

  • 更重要的是:學會在衝動來臨前的5秒鐘,給自己一個選擇的空間。

當你學會對自己說:「我一定還有別的選擇」,你就已經開始走在覺醒的路上了。

Picture of 秉祐
秉祐

我是秉祐,是專業心理師,也精通命理與占卜。我的修行源自於二十多年前一次神聖的相遇,當年在獅頭山普獻法師的引薦下,幸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互動,深刻體會到法師們慈悲和智慧。讓我在歸師地藏王菩薩後,啟發我的修行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