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總以為所見所聞即是世界的「本來面目」。然而,透過科學與哲學的深刻反思,我們被迫面對一個令人深思的現實:人類對外界的感知與因此形成的思維,從來都不是直接且絕對客觀的,而是一場由感官與心智共同編織的間接且主觀的建構。本文進一步引導我們探索佛法中對「緣起性空」的獨特見解。
阿哲,一位自認有「靈異體質」的大學生,因家人擔心而接受諮商。他堅信自己的幻聽幻覺是亡靈干擾,而非精神疾病。秉祐老師引導他將焦點從「為何不被相信」轉移至「如何表現正常行為」。透過坦承溝通與生活規劃(如重考成大、慢跑紓壓),阿哲開始學會重建與家人的信任,並認識到穩定的行為表現是走出困境的關鍵。這段旅程強調病識感的建立與幻聽幻覺消退後的自我調適。
小紫因先生的外遇與家暴,長年飽受婚姻創傷。尋求諮商時,她渴望遺忘痛苦,卻因壓抑過度而情緒爆發。秉祐老師引導她從報復轉向為自己而活,小紫最終領悟,真正的快樂來自為未來做規劃,而非沉溺於過去的傷痛。
吳師姐因過度憂慮亡靈,偏執於念經持咒,疏忽了孝順與照顧家人。經秉祐老師點醒,她理解修行濟世不只一種形式,更要懂得自我照顧。
少女小稚因遲到與父爆發家庭衝突,將問題外歸因。秉祐老師引導她內省、學會換位思考,透過溝通化解溝通障礙,終獲信任建立,展現責任感與親情中的成長。
小明在爺爺引導下,體悟念經持咒是借假修真的工具。他理解修行核心在於心念轉化,捨棄執著,增長智慧,並以慈悲心廣渡眾生,包含超渡亡靈,最終達到無礙解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