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心理諮商 心靈保健室

你的人生也被「舊傢俱」佔滿了嗎?心理師的「人生空間改造計畫」,教你把宿命變成素材

目錄

陽光下的對話:年輕人對抗傳統的無形枷鎖

有時,束縛不是鐵鍊,而是家人眼中的「為你好」。

一間溫暖的諮商室,午後陽光灑在窗上,空氣中有淡淡的檜木香。心理師溫和地看著對面的個案,年輕的上班族小陳,一個在傳統家庭中長大的年輕人。小陳雙手緊握,青筋微微凸顯,臉上帶著憤怒與無奈:「我真的受夠了!昨天我跟我爸媽大吵一架。我想用自己的積蓄報名一個數位藝術課程,那是我的夢想!可我爸一開口就罵:『那些不實際的東西能當飯吃嗎?我跟你媽辛苦一輩子,就是希望你找個穩定的公務員工作,你怎麼這麼不爭氣!』」


家庭劇本的束縛:穩定、面子與存錢的三重鎖鏈

當父母的價值觀成了生活的框架,夢想就像是屋外的風景——只能遠觀。

小陳深吸一口氣,語氣充滿挫折:「老師,我覺得我的人生像是被他們設定好的劇本。從小他們告訴我:『穩定最重要』、『面子不能丟』、『錢要存起來不能亂花』。這些觀念像繩子一樣綁住我。我氣他們為什麼要控制我,但更氣我自己——明明這麼痛苦,卻還是會因為違背他們的期待而感到內疚。」


憤怒與內疚的拉扯:被期待塞滿的心靈房間

有些情緒不是要被解開,而是需要被理解。

心理師靜靜聆聽,點點頭,給予一個理解的眼神:「聽起來,你覺得自己的內心空間被父母的期待和觀念塞滿,讓你動彈不得。你既對這些觀念感到生氣,又因為內疚而覺得無力,對嗎?」
「對!就是這種感覺!」小陳用力點頭,像是終於有人懂他。


比喻的力量:鐵床、沙發與保險箱的心靈寓言

用故事看見自己,比爭論更能打開一扇窗。

心理師溫和地說:「我們來試試一個比喻吧。想像你的心是一個房間。小時候,你的父母用心幫你佈置這個房間。他們搬進了一些他們認為很重要的東西:一張叫『穩定』的結實鐵床,一組叫『面子』的大沙發,還有一個刻著『存錢第一』的保險箱。這些東西在當時可能讓你感到安全,因為它們反映了他們對你的愛和保護,比如希望你生活無憂。」

小陳聽著,眉頭稍稍舒展,這個比喻他能懂。


轉換視角:從對抗舊觀念到成為房間的主人

觀念不一定要丟棄,它們也能成為你的創作素材。

心理師繼續說:「但你長大了,你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夢想。你發現這個房間太擠了,這些老舊的東西讓你覺得不舒服。你想在房間裡畫畫、追夢,卻總是撞到那張鐵床;你想邀朋友來分享你的興趣,卻被那組沙發擋住路。於是,你把所有力氣都用來跟這些東西對抗,氣它們為什麼存在,氣自己為什麼搬不動它們。你的生活,好像只剩下這場跟舊觀念的戰爭。」

「沒錯,我的精力都耗在跟爸媽的爭執上了。」小陳低聲說,眼神裡多了些反思。
「這種感覺,就像你的心被這些舊觀念和憤怒的情緒困住了。」心理師說,「但其實,你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:你是這個房間的主人。」


沉澱的智慧:讓情緒泥沙歸底,水面重現清明

清晰不是來自更多的掙扎,而是來自安靜的片刻。

小陳愣了一下,像是聽到什麼新鮮的觀點。心理師拿起桌上的水杯,繼續說:「想像你的心像這杯水,裡面裝滿了泥沙,那些泥沙就是父母的期待、你的憤怒和內疚。如果你一直攪拌這杯水,水會一直混濁,你什麼也看不清。但如果你讓它靜下來,泥沙會沉到杯底,水就變清了。這就是一種『放下的狀態』,不是要你否認那些舊觀念或情緒,而是讓它們不再控制你的心。你可以靜下來,問自己:我真正想要什麼?」


心靈空間改造計畫:拆牆、改造、添新物的自我重建

改變不是推翻,而是重新排列。

「可是,具體要怎麼做?」小陳問,語氣裡帶著一絲期待。
「當你不再只專注於跟這些舊觀念對抗,你就騰出了空間去創造新的可能。」心理師微笑著說,「你可以試著這樣重新佈置你的房間:

  • 看看哪些東西可以改造:那張『穩定』的鐵床雖然笨重,但它的穩固也有好處。或許你可以給它鋪上你喜歡的床單,比如用『穩定』來支持你的夢想——找一份穩定的工作,同時用業餘時間學數位藝術。

  • 決定哪些東西可以移走:那組『面子』的沙發太佔空間,也許你可以跟爸媽好好談談,告訴他們你的夢想對你有多重要,而不是一味爭吵。你可以說:『我知道你們希望我有面子,但我覺得追夢也是一個有面子的選擇。』

  • 重新定義舊東西的用途:那個『存錢第一』的保險箱其實不錯,但你可以決定存錢的目標。比如,存一筆錢來報名藝術課程,而不是只為了買房。

  • 為房間增添你的風格:你可以在房間裡放上屬於你的東西,比如一張畫架、一本靈感筆記本,甚至開一扇窗,讓新鮮空氣進來——這可以是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,或參加一個小型的藝術工作坊。」


行動的開始:邁向夢想的第一步與父母的態度轉變

當你先踏出一步,世界會比你想像的柔軟。

心理師看著小陳,溫和地說:「這就像一場『心靈房間的改造計畫』。那些舊東西不一定是你的敵人,它們可以是你創作的素材。你可以一點一滴地調整,找到屬於你的平衡。」

在接下來的幾次諮商中,小陳開始嘗試這些想法。他先跟父母分享了自己對數位藝術的熱情,雖然一開始他們不太理解,但當他提到可以邊工作邊學畫,他們的態度軟化了些。他還報名了一個短期的線上課程,用自己的積蓄小試牛刀。每完成一個小步驟,他都覺得房間裡多了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。


握筆設計人生:從被困住的人到創造者的蛻變

人生不是別人寫好的劇本,而是你親手繪製的藍圖。

諮商結束時,小陳的雙手不再緊握。他走出諮商室,感覺自己不再只是被舊觀念困住的人,而是像一個握著畫筆的設計師,開始為自己的心靈房間增添色彩。他明白,改變不是一夜之間的事,但他已經踏出了第一步——從對抗過去,轉向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。

成為自己房間的主人

我們無法選擇父母給的房間,但永遠可以決定如何使用它。
你可以換一張桌子、添一束花、開一扇窗。
改變,不是與過去決裂,而是讓過去成為未來的養分。
最終,你會發現——房間還是那間房,但主人,早已不一樣了。

分類
心理諮商

網路交友:小志的獨立宣言,獻給曾受言語暴力所傷的你。

目錄

一場SIM卡網路交友詐騙的風暴:當言語暴力比九千元債務更傷人

窗外陽光灼熱,卻只感到刺骨的寒意。手機被狠狠摔在床上,發出沉悶的撞擊聲,螢幕上還停留著妹妹傳來的訊息,那些文字像一把把鋒利的刀,深深扎進你心裡。

「你怎麼這麼笨?」 「為什麼要一直讓人為你收爛攤子?」 「家裡就你最讓人不省心!」

眼淚終於潰堤,無聲地劃過臉頰。幾天前,小志還天真地以為自己抓住了救命的浮木。那個在網路上自稱「直播主經紀人」的網友,是充滿挫敗的現實中,唯一的慰藉。他說最近抖音詐騙猖獗,平台管制嚴格,需要綁定真實身份的門號才能開播。他溫柔地說,這只是個小忙,卻能幫你賺大錢,未來還有「專屬福利」。在長期不被理解的孤單中,小志對這種「善意」失去了抵抗力,毫不猶豫地將那張新辦的SIM卡,寄了出去。

結果,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SIM卡詐騙小志的門號成了詐騙集團的工具,瘋狂發送釣魚訊息與詐騙電話。當發現時,一切都晚了。電信客服冷冰冰地告訴小志,除了累積的通話費,你還需支付一筆高達九千元的解約金。九千元!小志掏空所有存款,再低聲下氣跟朋友借錢才湊齊的天文數字。

錢的缺口補上了,心裡的黑洞卻越來越大。小志不敢告訴家人,直到詭異的行徑被妹妹發現。她追問出實情後,迎面而來的不是安慰,而是劈頭蓋臉的責罵。那些話,比被詐騙的痛苦更讓你難以承受。小志被無助與憤怒吞噬,第一次有了離家出走的念頭。反正這個家沒人懂你,不是嗎?

迷失在網路世界:用虛假安全感填補原生家庭的缺口

小志的童年並不快樂。在那個原生家庭裡,父母永遠忙於生計,小志的感受是次要的,甚至是多餘的。在父母眼中小志總是不夠好,無論怎麼努力,都換不來一句肯定。這種不被認可的感覺,像影子一樣跟著長大。

現實中的交友,對小志來說更像是一種奢求。總覺得沒人能真正了解自己,直到躲進了網路的匿名世界。在這裡,小志可以暢所欲言,不必擔心被評判。那些隔著螢幕的陌生人,似乎更能理解你的脆弱。他們不會像妹妹一樣,用「笨」來定義自己,反而會說你是「值得被愛的人」。

這種虛假的安全感像鴉片一樣,讓小志逐漸沉淪。你把網路上的「朋友」看得比家人還重要,天真地以為那就是真正的理解。小志對他們傾訴著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痛,渴望從他們那裡得到認同。小志安慰自己:「至少他們不會對我說那些難聽的話。」卻忘了,螢幕後的善意,很可能只是為了達到目的而編織的謊言。小志將所有美好的想像投射在那些虛擬ID上,卻忽略了現實中,那些話語雖然尖銳,卻是真正關心自己的人。

獨立才是真正的解脫:從劃定言語界線到身心健康的歸途

小志蜷縮在房間裡,反覆咀嚼著痛苦,直到想起秉祐老師的話。他曾對說:「你可以拒絕這種言語,甚至可以警告他人這是精神暴力。」這句話像一道光,照亮了心中那個被壓抑已久的自己。

老師的話還在耳邊迴響:「小志,妹妹說的話確實讓你很受傷,你有權利去劃定界線。但你有沒有想過,那些難聽的話語背後,也可能藏著她對你深深的擔憂和關心?最壞的狀況,不是她對你生氣,而是她對你完全不聞不問。那才代表她真的放棄你了。」

這番話像一記重錘,敲醒了小志。回想起妹妹氣急敗壞的臉,那份憤怒中,似乎真的夾雜著一絲焦急與擔憂。或許,這就是她表達關心的方式,一種充滿憤怒,卻又源自真實情感的方式。

獨立才能有選擇。」老師的這句話,讓小志徹底醒悟。小志一直想找個人依靠,來「解脫」痛苦。但這次的SIM卡詐騙讓他明白,真正的解脫不是依賴,而是學會為自己負責。當你不再將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時,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。這是一條艱難的自我成長之路,但必須走的路。

除了心靈的創傷,身體的病痛也持續折磨著小志。腳傷與腰痛,這些生理上的不適,無疑加劇了小志的情緒低落。但小志決定不再逃避,深吸一口氣,重新拿起手機。這一次,不是要看那些傷人的訊息,而是要為自己預約門診。你要先讓身體好起來,才有力氣去面對接下來的挑戰。小志會學著分辨現實與虛擬,學著面對家人的「關心」,也學著建立自己的界線。

夕陽透過窗戶灑在小志身上,帶來一絲久違的溫暖。他知道,這只是漫長旅程的開端,但已不再感到孤單,因為小志正開始學會,如何成為自己最堅實的依靠。

分類
心理諮商

受害者心態讓你動彈不得?看他如何從谷底翻身,找到自我價值。

目錄

家庭企業的牢籠:失控的情緒與無力的受害者心態

「阿偉,你那個報價單到底好了沒有?客戶在催了!」父親的聲音像一顆石頭,從辦公室的另一頭精準地砸在陳俊偉的後腦杓上。

他深吸一口氣,試圖壓下那股熟悉的、即將沸騰的煩躁感。他轉頭看向母親,她正吃力地對著電話大聲說話,因為聽力退化,她的聲音總是不自覺地放大,整個辦公室都迴盪著她與廠商之間雞同鴨講的對話。

「媽,妳那個型號又講錯了!是AX-500,不是AI-500!」俊偉的耐心瞬間蒸發,語氣像出鞘的利刃。

母親被他吼得一愣,臉上露出受傷又茫然的表情。俊偉立刻感到一陣懊悔,但那股無名火卻依然在胸口悶燒。為什麼?為什麼對著外人,他可以是那個沉穩、泰然的陳先生,能笑著應對各種刁難;但一回到這個被稱為「家」的辦公室,他就變成一個一點就燃的火藥桶?

這間由父親創立的公司,是他的驕傲,卻是俊偉的牢籠。他身兼數職,從業務、採購到IT,甚至父親的私人司機。父親總有辦法在他喘息的片刻,塞給他更多「順便」處理的事務。他感覺自己像一顆被過度充氣的氣球,隨時都會「被炸掉」。他提過新的管理系統、新的行銷策略,但總是被父親以「年輕人不懂」、「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做的」給輕易駁回。

最讓他感到無力的,是開拓陌生市場的壓力。父親總是說:「公司要發展,就要靠你去衝。」但他卻發現,自己連踏出車門的勇氣都沒有。他會把車開到工業區,看著一間間陌生的工廠大門,心臟卻像被一隻無形的手緊緊揪住。他害怕被拒絕,害怕門衛那輕蔑的眼神,害怕那句「我們不需要」。

他想起幾年前,自己還能充滿幹勁地一家家拜訪客戶,那時的他去哪了?現在的他,只會坐在駕駛座上,在腦中預演一百種被拒絕的場景,然後默默地掉頭回家,對父親謊稱「今天客戶剛好沒空」。

心理諮商的閃電:戳破「受害者」的自我保護

「你把自己視為被害者 。」心理師溫和卻一針見血的話語在他耳邊響起。

在諮商室那個小小的、安全的空間裡,俊偉第一次把自己內心的膿瘡血淋淋地剝開。他談到對家人的不耐、對父親的恐懼、對自己的不自信,以及那種根深蒂固的、被世界拋棄的受害者心態。

「為什麼他們不能用我想要的方式來愛我?」他曾激動地問。大學時,他滿心希望能去澳洲打工換宿,看看外面的世界。但家人以「外面很危險」、「家裡需要你」為由,強硬地拒絕了。他感受到的是限制,是不被信任,是不被愛。從那時起,他便覺得,這種不符合期待的愛,他寧願不要。

「但你有沒有想過,」心理師引導他,「或許不是他們不愛你,而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,不是你所定義的那一種?你將他們的擔憂詮釋為對你的否定,於是你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。這個角色很安全,因為一切的錯都在別人,你不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」

「受害者……」這個詞像一道閃電,劈開了俊偉長久以來用來自我保護的迷霧。

他開始反思。是的,他覺得自己是受害者,被家庭綁架,被父親壓榨,被剝奪了夢想。但,他是不是也同時是既得利益者?他不必像同學一樣在外租房、擠捷運、擔心下個月的薪水;他在家裡有吃有住,有一份餓不死的工作,甚至有一台可以讓他「逃避」的公司車。他一直控訴父親的墨守成規,卻也安逸地待在這份「成規」所提供的庇護之下。

這個認知讓他感到羞愧,卻也帶來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。如果他不是絕對的受害者,那他就有選擇的權利,也有改變的責任。

劃出界線的第一步:從情緒管理到職涯破局

改變,從最小的地方開始。

隔天,當父親又在晚餐桌上提起公事時,俊偉放下筷子,看著父親,平靜地說:「爸,現在是下班時間,我想好好吃頓飯。公事我們明天進辦公室再談,好嗎?」

空氣凝結了幾秒。父親愣住了,似乎沒料到一向順從的兒子會這樣回應。他嘟囔了幾句,但終究沒再說什麼。俊偉的心跳得很快,但他沒有退縮。他第一次意識到,他有權利劃定自己的界線,而他不需要為父親的情緒反應負責。

接著,他開始處理那個讓他恐惧的「陌生開發」。他不再逼自己去做痛苦的陌生拜訪。他花了一整個下午,上網研究潛在客戶的資料,分析他們的產品和需求。他整理出一份極具吸引力的價格優勢清單,製作成一頁式的簡潔DM。

第二天,他沒有開車出門,而是待在辦公室裡,開始打電話。「王經理您好,我是XX公司的陳俊偉,知道您很忙,只耽誤您一分鐘。我們最近針對貴公司常用的耗材有一批非常有競爭力的價格,我能將報價單傳真給您參考一下嗎?」

被拒絕的電話依然很多,但奇怪的是,隔著電話線,那些拒絕似乎不再那麼刺耳。那不再是針對「陳俊偉」這個人的否定,而只是一個商業上的「不,我暫時不需要」。他甚至成功地約到了兩位經理,對方願意看看他的報價。

那天下午,他看著辦公室裡一位年輕同事,正埋首於一堆繁瑣的訂單文件中。過去,俊偉只會覺得「又一個被拖下水的倒楣鬼」。但現在,他走了過去。

「小張,你每天處理這些訂單很煩吧?」他笑著問。 小張抬起頭,苦笑著點點頭。 「我最近在研究一個AI訂單處理工具,據說可以自動辨識和歸檔,」俊偉說,「我一個人研究有點慢,你有沒有興趣,我們一起把它學起來?以後我們兩個都能輕鬆一點。」

小張的眼睛亮了起來。這是一個邀請,而不是一個命令。俊偉第一次感受到,將人拉上船,比獨自划船要走得更遠。

告別情緒勒索,踏上自我成長的遠行

隨著這些小小的成功,那個關於遠方的夢想,再次從心底浮現。澳洲的陽光、牧場的羊群、不同膚色的人們的笑臉。但這一次,這個夢想不再是為了「叛逆」或「逃避」,而是一個清晰的、為自己而做的「選擇」。

他知道,離開會有風險。公司可能會因為少了他而陷入混亂,父親可能會暴怒,母親可能會擔憂。但留下來,他會失去與自己和解、真正成長的機會。人生不可能兩全其美,而他決定,這一次,他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。

他花了一週時間,制定了詳細的交接計畫,將自己的工作職責一一拆解,並與小張一起,將新的AI工具導入了公司的日常流程。

最後,他走進父親的辦公室。他沒有請求,而是告知。

「爸,媽,我已經訂了半年後去澳洲的機票。」他把一份完整的交接計畫書放在桌上。「這半年,我會把小張訓練好,公司的營運不會有問題。這是我的人生,我想去完成一件我一直想做的事,請你們支持我。」

他看見父親眼中一閃而過的震驚、憤怒,以及一絲隱藏得很好的失落。他看見母親眼中的擔憂和不捨。但他沒有動搖。

他不再是那個等待父母施捨「愛」與「許可」的男孩。他是一個成年人,正在學習如何愛自己,並為自己的人生掌舵。

那天晚上,他整理著行李箱,心中沒有了過去的憤怒與怨懟,取而代-之的,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與篤定。他知道,前方的路依然充滿未知,但他已經掙脫了那個名為「受害者」的牢籠。他即將踏上的,是一場真正屬於自己的遠行。

分類
心理諮商

當你覺得自己「別無選擇」時,往往就是最該停下來思考的時候

目錄

受刑人阿鵬最近因為一起衝突事件,被施以戒具,暫時無法參加課程。他心中感到懊悔,更多的是無力。他說:「我真的忍了,我有閃開,對方還是不放過我。我當下覺得沒得選,只能動手。」

事件的起因,是阿鵬看到室友東西沒收好,主動幫忙整理並提醒對方。沒想到對方不領情,反而怒罵他「多管閒事」。本想避開衝突的他,仍被對方追罵,最終爆發怒火,以拳頭回應。結果不只自己違規,也讓假釋機會更加渺茫。

沒有選擇,是一種警訊

當一個人說出「我沒有選擇」這句話時,往往已經進入思考的封閉狀態

在阿鵬的例子中,其實他當下仍有選擇:

  • 他可以選擇沉默不回應,

  • 可以選擇先去找教誨師或主管申訴,

  • 甚至可以把對方當病人,
    但他感受不到自己有選擇,這就是問題的核心。

「沒得選」的心理陷阱

「我只有動手這一條路」的想法背後,其實藏著兩種情緒:

  1. 自尊受損:對方誤會與指責,讓阿鵬覺得自己的好意被踐踏。

  2. 被困感:他覺得自己被逼到牆角,對方不講理,制度又慢半拍,內心浮現「我只能靠自己解決」的衝動。

但我們要問的是——
👉 真的是「只能」這麼做嗎?
👉 是誰在內心宣判:「你現在沒有選擇了」?

往往,是自己的情緒與自我信念,限制我們看見更多可能。

把挑釁者看成病人,是一種智慧

秉祐老師提醒他,室友是個「大家都知道會亂咬人的狗」,既然如此,就別拿他的言語攻擊當真,也別讓他的狀態感染你的情緒

一個人若處於混亂、易怒、精神不穩的狀態,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看:
他不是敵人,他是患者。
對病人,你會生氣嗎?還是你會拉開距離、設下界線、保護自己?

這不是委屈自己,而是智慧地避開不必要的傷害與後果。


從來都不只一條路

面對挑釁,我們不是只有「出拳」或「委屈」兩條路。
也許也可以:

  • 用幽默回應對方的火氣,自己不點火;

  • 立刻遠離現場,請他人作證保護自己;

  • 在事後完整紀錄,申請轉房或調整安排;

  • 更重要的是:學會在衝動來臨前的5秒鐘,給自己一個選擇的空間。

當你學會對自己說:「我一定還有別的選擇」,你就已經開始走在覺醒的路上了。

分類
八字學理 八字心理學 心理諮商

從八字命理到心理學:探索人格結構與生命意義的完美結合

目錄

關鍵字:

  • 本我(Id)
  • 自我(Ego)
  • 超我(Superego)
  • 潛意識
  • 防禦機制
  • 五行平衡
  • 用神
  • 現實原則
  • 自我實現
  • 生命意義

精神分析學派:潛意識與人格結構

  • 心理學觀點:精神分析學派認為,人格由本我(Id)、自我(Ego)與超我(Superego)組成,並且受潛意識中的慾望和衝突驅動。
  • 本我(Id):人類行為的原始驅動力
    • 生存需求:追求基本的物質滿足(如食物、安全)。
    • 情感需求:渴望親密關係與情感連結。
    • 攻擊性:保護自我或對抗威脅的本能。
    • 無意識性:行為源自潛意識的衝動。
    • 快樂至上:追求即刻滿足與感官快樂。
    • 自我中心:以個體需求為出發點,忽略外界的限制或他人感受。
  • 自我(EGO):自我(Ego 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人格結構之一,位於本我(Id超我(Superego 之間,起到調節和平衡的作用。
    • 仲裁者角色:平衡本我的慾望、超我的道德要求,以及現實的限制。
    • 現實原則:根據環境條件採取行動,而非只追求即時快樂。
    • 防禦機制:在壓力和衝突中保護個體,減少焦慮。
    • 學習與成長:隨著經驗累積,不斷成熟,適應外界需求。
    • 內外互動:自我是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的行為表現與身份感受。
  • 超我(superego):超我是一種內化的道德指導力量,幫助我們約束行為、追求理想。
    • 道德與良心:內化的社會規範與價值觀,約束行為並激勵向善。
    • 監督與約束:通過內疚或驕傲的情感反饋,促使人遵守規範。
    • 理想的追求:激勵人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和行為表現。
    • 平衡的重要性:過強會導致過度壓抑,過弱則易導致行為放縱。
  • 八字命理學的觀點
    • 本我(Id):對應八字中的劫財(追求即刻滿足與感官快樂)七殺(對抗威脅)、食神(追求物質滿足)代表個人原始驅動力。
    • 自我(Ego):對應正印(安全感)正官(現實感)正偏財(控制感),這些星宿象徵規範與約束,調節內外之間的平衡。
    • 超我(Superego):可以聯想到偏印(自省反思)、傷官(理想性)、比肩(減少本我慾望),代表道德感、內在智慧和精神層面的力量。
    • 八字命理學中講究五行平衡,如果某些星宿過旺或過弱,會導致心理層面的失衡。例如,劫財過旺可能過於貪求,類似於本我失控的情況。

行為學派:外在環境與行為的塑造

  • 心理學觀點:行為學派認為,行為是外部刺激的反應,透過獎勵與懲罰可以塑造人的行為模式。
  • 八字命理學的觀點
    • 八字中的大運與流年,可以看作是對人性格和行為模式的外部刺激。比如,行運遇到食神傷官,可能激發創造力和表達欲望,反之,遇到七殺偏官,可能帶來壓力或挑戰,促使人改變行為模式。
    • 行為學派強調環境對個體的影響,與八字命理中的「命、運、風水」的觀點契合。八字命理學認為,一個人的八字雖是基礎,但運勢和環境(如家庭背景、社會條件)會不斷影響個人的行為與選擇。

人本主義學派:自我實現與人性本善

  • 心理學觀點:人本主義認為人性本善,並追求自我實現,強調個人的成長與潛能。
  • 八字命理學的觀點
    • 八字中的食神傷官,象徵個人的創造力與自我表達能力,類似於心理學中自我實現的過程。
    • 印星(正印、偏印)則代表精神層面的支持與學習能力,正印對應人本主義中的內在善性,偏印對應追求成長的力量。
    • 八字命理學也強調「用神」的作用,選擇適合自己的用神來平衡命盤,就像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倡個人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與價值,這能幫助人突破限制,達成自我實現。

認知學派:思維模式與行為的關聯

  • 心理學觀點:認知學派認為,人類的行為和情緒取決於思維模式,改變認知可以改變情緒與行為。
  • 八字命理學的觀點
    • 八字中的日主(命主自己)代表個人的核心思維模式,而其他十神(如官星、印星、財星)則影響著思維的方向與偏好。
    • 如果命盤中的官星太強,可能導致過度規範、自我批判的思維;而傷官旺盛則可能導致反叛或對外界規範的否定。這些可以類比於認知學派中「自動化思維」或「偏誤認知」的概念。
    • 八字命理學也強調大運與流年對思維模式的調整,類似於認知重建的過程。例如,運勢進入印星大運,可以幫助一個人沉澱下來,關注精神領域。

生物學派:基因與生理的影響

  • 心理學觀點:生物學派強調遺傳基因和生理因素對性格和行為的影響。
  • 八字命理學的觀點
    • 八字命理學中的出生時辰可以看作是「先天基因」的象徵。五行分布的旺衰(如金木水火土的不平衡)反映了個人體質、性格及行為傾向。
    • 八字還認為,一個人的體質、健康狀況與命盤中的五行息息相關。例如,火過旺的人可能脾氣急躁,而水過旺的人情緒較為敏感,這與生物學派對性格的「生物基礎」解釋有共通之處。
    • 但八字命理學認為,即使先天條件固定,後天運勢(大運、流年)仍然可以調整這些影響,類似於現代科學中提到的基因表達受環境影響(Epigenetics)

存在主義心理學:生命的意義與自由選擇

  • 心理學觀點:存在主義強調人有自由意志,並且核心驅動是尋找生命的意義。
  • 八字命理學的觀點
    • 八字命理學雖然看似「命定論」,但同時強調「運勢」的變化與「自主努力」的重要性。例如,雖然命盤中顯示某人可能有困難的階段,但通過調整心態、選擇合適的行動,仍可改善結果。
    • 例如偏印重的人擁有創造性思維,對靈性探索或非常規的學問如哲學、神秘學等有濃厚興趣;正印重的人通常心地仁慈,追求內在安定與價值,對文化、教育、宗教等領域有濃厚興趣。八字命理學可以幫助個人找到自身的優勢與方向,從而實現生命意義。
    • 此外,八字命理的「用神」概念,是使命盤中的「能量失衡」達到某種和諧,從而讓命主更容易實現人生的目標。與存在主義中「找到自我核心價值」的觀念有相似之處,因為找到核心價值有助於個人對抗存在的虛無感,在內在與外在的衝突中活得真實且有意義。

摘要八字命理學與心理學異同

  1. 共通點
    • 八字命理學與心理學都致力於探索人性,揭示個人性格與行為背後的動力。
    • 八字命理學的陰陽五行觀與心理學的性格模型(如大五人格)有相通之處,都是從多維度來分析人的特質。
    • 八字的「用神」與心理學的「個性化發展」理念相似,都是在尋求如何幫助人達到最佳狀態。
  2. 不同點
    • 科學性:心理學基於實證科學,而八字命理學更多是哲學性的象徵系統。
    • 目的性:心理學旨在改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,而八字命理學則是以揭示命運規律為主,並提供指引。
八字命理學可以視為心理學的一種「哲學補充」,用五行與十神的象徵性幫助解讀個人的內在驅力與性格特質,並與心理學理論在理解人性和探索生命意義方面形成互補。
分類
心理諮商 心靈保健室 秉祐日常

修復被愛的雷達

修復被愛的雷達

佳琳是一位堅強的女性,在他人眼中,她是個懂事又努力的人。然而,她的內心卻長期被一個問題糾纏:為什麼她如此付出,卻始終感受不到父母的愛?

從小,佳琳就習慣將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,努力迎合父母的期待,成績要好,行為要乖。可是,父母似乎對她的努力總是輕描淡寫,甚至批評她不夠完美。成年後,這種渴望愛的心態並未停止,反而影響了她的婚姻。結婚多年,佳琳發現自己一再付出,卻無法感受到伴侶的理解。終於,她的婚姻在一場爭執中畫下句點。

離婚後,她選擇創業,試圖用事業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。然而,即使事業小有成就,那份孤獨與空虛感依然如影隨形。

她紅著眼說:「為什麼我做得這麼好,他們還是看不到?」

諮商的過程充滿挑戰。佳琳不願面對過去的傷口,總覺得回憶只會讓她更痛苦。但隨著時間推移,秉祐老師透過耐心的傾聽與引導,幫助佳琳逐步理解,父母的愛並非不存在,而是以她不熟悉的方式表達出來。

在一次關鍵的諮商中,秉祐老師對佳琳說:「或許,父母的愛不像你期待的那樣直接,但它們一直都在,只是用另一種語言說出來。你願意試著去翻譯它們嗎?」

佳琳開始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父母的行為。她發現,母親在她忙碌時默默做好飯菜,父親會默默地遞給他金錢,這些都是愛的表現,只是她過去忽略了。

四年的陪伴不長也不短。直到今天,佳琳終於平靜地說:「我明白了,他們是愛我的,只是用我不熟悉的方式。」那一刻,佳琳的眼中多了一份釋然與柔和。

秉祐老師感到欣慰,他知道佳琳的「被愛雷達」終於開始恢復正常。她不再執著於父母未給予的部分,而是學會感受和珍惜那份早已存在的愛。

佳琳的世界變得不一樣了。她的內心從過去的匱乏感,轉向接納與感恩。她不僅重建了與父母的關係,也重新找回了與自己的連結。

四年的諮商旅程,是佳琳從傷痛走向自我修復的路程。她終於明白,愛的形式可能千變萬化,而幸福來自於接納那份愛的獨特性。

Grandfather with daughter outdoors

為什麼改變會需要這麼長的時間?


改變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,尤其當涉及到深層的情感與早期家庭關係時,原因有以下幾點:

1. 內在信念的根深蒂固

  • 佳琳從小在與父母的互動中,形成了對自我價值的看法和對愛的理解。這些「內在信念」可能包括「只有無條件付出才值得被愛」或「父母不愛我」。要改變這些根深蒂固的信念,需要逐步重建,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。

2. 認識和接納情緒的過程

  • 面對舊傷時,人通常會感到痛苦甚至抗拒。像佳琳一樣,接納「父母是愛自己但表達方式不同」的觀念,意味著她要重新審視過去許多刻骨銘心的回憶,這個過程會激起複雜的情緒。因此,諮商需要足夠的時間,讓她慢慢消化和接納這些情緒。

3. 新的思維模式需要練習與鞏固

  • 當佳琳開始意識到父母愛她只是表達方式不同時,她並不會馬上改變內在感受。這種新的思維模式需要經過不斷的練習與反思,逐漸成為一種自然的反應。就像學習新技能一樣,習得並熟練運用需要時間。

4. 長期的情感修復過程

  • 佳琳與父母的情感關係積累了多年的複雜感受,這些傷痛和誤解也需要長期的療癒。她的成長過程中,可能一次次因為無法得到期待的回應而失望,這些累積的情感需要一層層剝開,並在安全的環境中慢慢修復。

5. 人生重大變故的影響

  • 佳琳在四年中經歷了離婚、創業等人生重大事件,這些改變會影響她的心理狀態與自我認知。這些事件會為她帶來情緒波動與自我重建的需求,延長了她能夠全然專注於父母關係的修復過程。

6. 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建構

  • 當佳琳慢慢學會不再以父母的認可為自我價值的依據時,她的內心需要經歷一場從外在需求轉向內在支持的過程。這個自我建構的過程也需要時間,讓她能逐步從內在獲得滿足感,而非再依賴父母的回應。

7. 安全的心理支持與時間的積累

  • 在四年諮商過程中,秉祐老師提供了持續的心理支持,讓佳琳在安全的環境中逐步探索與修復這段關係。這種關懷與支持,讓她能夠在適當的步伐下逐漸接納和改變,不必急於求成。

這段漫長的過程最終帶來深層的改變。對佳琳來說,這不僅是理解父母的愛,更是重新定義了「愛」與「自我價值」,成為她內心更加穩定、成熟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