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八字學理 八字心理學 心理諮商

從八字命理到心理學:探索人格結構與生命意義的完美結合

目錄

關鍵字:

  • 本我(Id)
  • 自我(Ego)
  • 超我(Superego)
  • 潛意識
  • 防禦機制
  • 五行平衡
  • 用神
  • 現實原則
  • 自我實現
  • 生命意義

精神分析學派:潛意識與人格結構

  • 心理學觀點:精神分析學派認為,人格由本我(Id)、自我(Ego)與超我(Superego)組成,並且受潛意識中的慾望和衝突驅動。
  • 本我(Id):人類行為的原始驅動力
    • 生存需求:追求基本的物質滿足(如食物、安全)。
    • 情感需求:渴望親密關係與情感連結。
    • 攻擊性:保護自我或對抗威脅的本能。
    • 無意識性:行為源自潛意識的衝動。
    • 快樂至上:追求即刻滿足與感官快樂。
    • 自我中心:以個體需求為出發點,忽略外界的限制或他人感受。
  • 自我(EGO):自我(Ego 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人格結構之一,位於本我(Id超我(Superego 之間,起到調節和平衡的作用。
    • 仲裁者角色:平衡本我的慾望、超我的道德要求,以及現實的限制。
    • 現實原則:根據環境條件採取行動,而非只追求即時快樂。
    • 防禦機制:在壓力和衝突中保護個體,減少焦慮。
    • 學習與成長:隨著經驗累積,不斷成熟,適應外界需求。
    • 內外互動:自我是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的行為表現與身份感受。
  • 超我(superego):超我是一種內化的道德指導力量,幫助我們約束行為、追求理想。
    • 道德與良心:內化的社會規範與價值觀,約束行為並激勵向善。
    • 監督與約束:通過內疚或驕傲的情感反饋,促使人遵守規範。
    • 理想的追求:激勵人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和行為表現。
    • 平衡的重要性:過強會導致過度壓抑,過弱則易導致行為放縱。
  • 八字命理學的觀點
    • 本我(Id):對應八字中的劫財(追求即刻滿足與感官快樂)七殺(對抗威脅)、食神(追求物質滿足)代表個人原始驅動力。
    • 自我(Ego):對應正印(安全感)正官(現實感)正偏財(控制感),這些星宿象徵規範與約束,調節內外之間的平衡。
    • 超我(Superego):可以聯想到偏印(自省反思)、傷官(理想性)、比肩(減少本我慾望),代表道德感、內在智慧和精神層面的力量。
    • 八字命理學中講究五行平衡,如果某些星宿過旺或過弱,會導致心理層面的失衡。例如,劫財過旺可能過於貪求,類似於本我失控的情況。

行為學派:外在環境與行為的塑造

  • 心理學觀點:行為學派認為,行為是外部刺激的反應,透過獎勵與懲罰可以塑造人的行為模式。
  • 八字命理學的觀點
    • 八字中的大運與流年,可以看作是對人性格和行為模式的外部刺激。比如,行運遇到食神傷官,可能激發創造力和表達欲望,反之,遇到七殺偏官,可能帶來壓力或挑戰,促使人改變行為模式。
    • 行為學派強調環境對個體的影響,與八字命理中的「命、運、風水」的觀點契合。八字命理學認為,一個人的八字雖是基礎,但運勢和環境(如家庭背景、社會條件)會不斷影響個人的行為與選擇。

人本主義學派:自我實現與人性本善

  • 心理學觀點:人本主義認為人性本善,並追求自我實現,強調個人的成長與潛能。
  • 八字命理學的觀點
    • 八字中的食神傷官,象徵個人的創造力與自我表達能力,類似於心理學中自我實現的過程。
    • 印星(正印、偏印)則代表精神層面的支持與學習能力,正印對應人本主義中的內在善性,偏印對應追求成長的力量。
    • 八字命理學也強調「用神」的作用,選擇適合自己的用神來平衡命盤,就像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倡個人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與價值,這能幫助人突破限制,達成自我實現。

認知學派:思維模式與行為的關聯

  • 心理學觀點:認知學派認為,人類的行為和情緒取決於思維模式,改變認知可以改變情緒與行為。
  • 八字命理學的觀點
    • 八字中的日主(命主自己)代表個人的核心思維模式,而其他十神(如官星、印星、財星)則影響著思維的方向與偏好。
    • 如果命盤中的官星太強,可能導致過度規範、自我批判的思維;而傷官旺盛則可能導致反叛或對外界規範的否定。這些可以類比於認知學派中「自動化思維」或「偏誤認知」的概念。
    • 八字命理學也強調大運與流年對思維模式的調整,類似於認知重建的過程。例如,運勢進入印星大運,可以幫助一個人沉澱下來,關注精神領域。

生物學派:基因與生理的影響

  • 心理學觀點:生物學派強調遺傳基因和生理因素對性格和行為的影響。
  • 八字命理學的觀點
    • 八字命理學中的出生時辰可以看作是「先天基因」的象徵。五行分布的旺衰(如金木水火土的不平衡)反映了個人體質、性格及行為傾向。
    • 八字還認為,一個人的體質、健康狀況與命盤中的五行息息相關。例如,火過旺的人可能脾氣急躁,而水過旺的人情緒較為敏感,這與生物學派對性格的「生物基礎」解釋有共通之處。
    • 但八字命理學認為,即使先天條件固定,後天運勢(大運、流年)仍然可以調整這些影響,類似於現代科學中提到的基因表達受環境影響(Epigenetics)

存在主義心理學:生命的意義與自由選擇

  • 心理學觀點:存在主義強調人有自由意志,並且核心驅動是尋找生命的意義。
  • 八字命理學的觀點
    • 八字命理學雖然看似「命定論」,但同時強調「運勢」的變化與「自主努力」的重要性。例如,雖然命盤中顯示某人可能有困難的階段,但通過調整心態、選擇合適的行動,仍可改善結果。
    • 例如偏印重的人擁有創造性思維,對靈性探索或非常規的學問如哲學、神秘學等有濃厚興趣;正印重的人通常心地仁慈,追求內在安定與價值,對文化、教育、宗教等領域有濃厚興趣。八字命理學可以幫助個人找到自身的優勢與方向,從而實現生命意義。
    • 此外,八字命理的「用神」概念,是使命盤中的「能量失衡」達到某種和諧,從而讓命主更容易實現人生的目標。與存在主義中「找到自我核心價值」的觀念有相似之處,因為找到核心價值有助於個人對抗存在的虛無感,在內在與外在的衝突中活得真實且有意義。

摘要八字命理學與心理學異同

  1. 共通點
    • 八字命理學與心理學都致力於探索人性,揭示個人性格與行為背後的動力。
    • 八字命理學的陰陽五行觀與心理學的性格模型(如大五人格)有相通之處,都是從多維度來分析人的特質。
    • 八字的「用神」與心理學的「個性化發展」理念相似,都是在尋求如何幫助人達到最佳狀態。
  2. 不同點
    • 科學性:心理學基於實證科學,而八字命理學更多是哲學性的象徵系統。
    • 目的性:心理學旨在改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,而八字命理學則是以揭示命運規律為主,並提供指引。
八字命理學可以視為心理學的一種「哲學補充」,用五行與十神的象徵性幫助解讀個人的內在驅力與性格特質,並與心理學理論在理解人性和探索生命意義方面形成互補。
分類
心理諮商 心靈保健室 秉祐日常

修復被愛的雷達

修復被愛的雷達

佳琳是一位堅強的女性,在他人眼中,她是個懂事又努力的人。然而,她的內心卻長期被一個問題糾纏:為什麼她如此付出,卻始終感受不到父母的愛?

從小,佳琳就習慣將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,努力迎合父母的期待,成績要好,行為要乖。可是,父母似乎對她的努力總是輕描淡寫,甚至批評她不夠完美。成年後,這種渴望愛的心態並未停止,反而影響了她的婚姻。結婚多年,佳琳發現自己一再付出,卻無法感受到伴侶的理解。終於,她的婚姻在一場爭執中畫下句點。

離婚後,她選擇創業,試圖用事業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。然而,即使事業小有成就,那份孤獨與空虛感依然如影隨形。

她紅著眼說:「為什麼我做得這麼好,他們還是看不到?」

諮商的過程充滿挑戰。佳琳不願面對過去的傷口,總覺得回憶只會讓她更痛苦。但隨著時間推移,秉祐老師透過耐心的傾聽與引導,幫助佳琳逐步理解,父母的愛並非不存在,而是以她不熟悉的方式表達出來。

在一次關鍵的諮商中,秉祐老師對佳琳說:「或許,父母的愛不像你期待的那樣直接,但它們一直都在,只是用另一種語言說出來。你願意試著去翻譯它們嗎?」

佳琳開始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父母的行為。她發現,母親在她忙碌時默默做好飯菜,父親會默默地遞給他金錢,這些都是愛的表現,只是她過去忽略了。

四年的陪伴不長也不短。直到今天,佳琳終於平靜地說:「我明白了,他們是愛我的,只是用我不熟悉的方式。」那一刻,佳琳的眼中多了一份釋然與柔和。

秉祐老師感到欣慰,他知道佳琳的「被愛雷達」終於開始恢復正常。她不再執著於父母未給予的部分,而是學會感受和珍惜那份早已存在的愛。

佳琳的世界變得不一樣了。她的內心從過去的匱乏感,轉向接納與感恩。她不僅重建了與父母的關係,也重新找回了與自己的連結。

四年的諮商旅程,是佳琳從傷痛走向自我修復的路程。她終於明白,愛的形式可能千變萬化,而幸福來自於接納那份愛的獨特性。

Grandfather with daughter outdoors

為什麼改變會需要這麼長的時間?


改變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,尤其當涉及到深層的情感與早期家庭關係時,原因有以下幾點:

1. 內在信念的根深蒂固

  • 佳琳從小在與父母的互動中,形成了對自我價值的看法和對愛的理解。這些「內在信念」可能包括「只有無條件付出才值得被愛」或「父母不愛我」。要改變這些根深蒂固的信念,需要逐步重建,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。

2. 認識和接納情緒的過程

  • 面對舊傷時,人通常會感到痛苦甚至抗拒。像佳琳一樣,接納「父母是愛自己但表達方式不同」的觀念,意味著她要重新審視過去許多刻骨銘心的回憶,這個過程會激起複雜的情緒。因此,諮商需要足夠的時間,讓她慢慢消化和接納這些情緒。

3. 新的思維模式需要練習與鞏固

  • 當佳琳開始意識到父母愛她只是表達方式不同時,她並不會馬上改變內在感受。這種新的思維模式需要經過不斷的練習與反思,逐漸成為一種自然的反應。就像學習新技能一樣,習得並熟練運用需要時間。

4. 長期的情感修復過程

  • 佳琳與父母的情感關係積累了多年的複雜感受,這些傷痛和誤解也需要長期的療癒。她的成長過程中,可能一次次因為無法得到期待的回應而失望,這些累積的情感需要一層層剝開,並在安全的環境中慢慢修復。

5. 人生重大變故的影響

  • 佳琳在四年中經歷了離婚、創業等人生重大事件,這些改變會影響她的心理狀態與自我認知。這些事件會為她帶來情緒波動與自我重建的需求,延長了她能夠全然專注於父母關係的修復過程。

6. 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建構

  • 當佳琳慢慢學會不再以父母的認可為自我價值的依據時,她的內心需要經歷一場從外在需求轉向內在支持的過程。這個自我建構的過程也需要時間,讓她能逐步從內在獲得滿足感,而非再依賴父母的回應。

7. 安全的心理支持與時間的積累

  • 在四年諮商過程中,秉祐老師提供了持續的心理支持,讓佳琳在安全的環境中逐步探索與修復這段關係。這種關懷與支持,讓她能夠在適當的步伐下逐漸接納和改變,不必急於求成。

這段漫長的過程最終帶來深層的改變。對佳琳來說,這不僅是理解父母的愛,更是重新定義了「愛」與「自我價值」,成為她內心更加穩定、成熟的一部分。